鮑叔牙(─前六四四年),亦稱「鮑叔」、「鮑子」,春秋時代齊國大夫,潁上(今安徽)人。管仲之所以能輔佐齊桓公成就一番歷史的霸業,幕後的功臣就是鮑叔牙;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稱鮑叔能知人也。」後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名傳千古。
鮑叔牙乃是管仲好友,早期管仲貧困時,鮑叔牙時常接濟他,有好處都讓給管仲。後來,鮑叔牙與管仲分別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小白、公子糾。公子小白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見本欄〈管仲有好友貴人〉篇)
齊桓公即位後,要任用鮑叔牙做宰相。鮑叔牙自謙不能,並且向桓公推薦管仲,他說:「我有五方面不如管仲: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結交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於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
齊桓公仍記恨著管仲差一點要了他的命的一箭之仇,鮑叔牙為好友開脫:「他是忠於自己君主才這樣做的。如果您赦罪讓他返國,他同樣會為您效力的。」在他的力薦下,齊桓公終於任管仲為相,還尊他為「仲父」。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他:「萬一你有個三長兩短,我還能依靠誰呢?」接著就問:「鮑叔牙這個人怎麼樣?」管仲說:「他是道德高尚的人,但是他經常把別人的過錯記在心裡。『人至察則無友,水至清則無魚』,做宰相的人,肚量不大一些怎麼行呢?」
有人轉述這番話給鮑叔牙,說:「管仲是您的推薦才能免於一死,並位居高官,可是他卻恩將仇報。國君要請您做宰相,他不但不贊成,還說了一些您的壞話。」他聽了以後,哈哈大笑:「管仲公而忘私,不講私人交情,這正是我推薦他的原因啊!」
鮑叔牙有大公無私的胸襟,難怪他和管仲的故事可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