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國立中山大學附設幼稚園有二十七年歷史,這所限額三十名的幼稚園因設在大學裡,鄰西子灣和柴山,松鼠、斑蝶和天牛是幼稚園內最常見的生物,小朋友上學像在上自然課,時而有知了鳴叫聲,時而有凌空而下尋覓小昆蟲的鳥兒,毛毛蟲也忙著爬行,讓中山附幼的小朋友忍不住好奇,觀察毛毛蟲的行徑,也有人抬頭找尋松鼠凌空飛竄的蹤跡,快樂極了。
幼教老師李心儀說,教學課程完全開放、沒有填鴨式,讓孩子在聽、說、想像之間,用繪畫做更多的表達,以啟發他們的思考能力。
李心儀有豐富的幼教資歷,比較中山附幼與其他標榜雙語教學幼稚園的小朋友,深深感受到這裡的孩子更天真爛漫、快樂。
中山附幼的小朋友多為中山大學教職員的子女,近年隨著學校「高齡化」,就讀學生稍少,也開放給校外小朋友就讀,只是名額有限,讓不少家長扼腕。
園長李予綱是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因為自家小朋友在園內就讀,投身參與幼稚園的教學規畫,他認為讓孩子與大自然接觸、培養思考能力是再好不過的學習方式,所以一整個中山大學的校園都任由孩子趴趴走,酷暑的大熱天就讓孩子在沙灘堆砌城堡,領略大自然潮汐的奧秘。
園方更利用中山大學國際交換生的資源,每周安排「向世界說早安」的活動,由交換生和小朋友互動,簡單法語、義大利語或是日語的問候、吃飯等會話,透過遊戲加深孩子的印象並在地圖裡認識世界。
四歲的幼稚園學生李怡苓因此學會說「阿里嘎多」(日語謝謝之意),上學半年多,李怡苓最喜歡剪紙,另一名園生林新傑愛畫畫,不過,他們共同興趣是在校園裡追逐蝴蝶、餵魚和找尋小松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