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喬納‧萊雷爾在其所著《想像:瞭解創造力的機理》一書提問:「怎樣才能像賈伯斯一樣有創造力?」他說,創造力似顯得很神奇,看到賈伯斯、鮑勃迪倫這樣的人,我們會斷定他們擁有凡夫俗子所沒有的超自然力量,天賦讓他們能想像出過去不存在的東西。
但萊雷爾說,創造力並非魔力,也不存在所謂創造型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學會創造,也可以提高創造力。「重大突破常常來自圈外人幼稚而大膽的想法,要增強創造力,除花時間涉獵本行之外的領域,發展跨專業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歷史上,很多重大突破是在不相干場合產生的,如阿基米德在浴盆中發現浮力定律,牛頓在蘋果樹下「頓悟」。但這些只是少數,德國哲學家尼采明白指出,儘管創造者喜歡吹噓自己的重大頓悟,但他們的日常工作絕沒有這麼浪漫,他寫道:「所有偉大的藝術家和思想家,都是偉大的勞動者。」
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我們瞭解多少東西,創造的過程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這種透過持之以恒的努力而產生的創造力,在傳奇設計師米爾頓‧格拉澤身上得到了驗證。他在辦公室門上貼著一句格言─「藝術就是勞作」。常見國內的學生上作文課時,說沒有「靈感」;其實靈感是不存在的,需要更多的生活體驗、更多的閱讀與思考,唯有累積了這些「勞動」,才能寫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
賈伯斯有句名言:「創造無非就是把事物聯繫起來」,也是同樣道理;唯有把生活體驗、閱讀過的內容、天馬行空的幻想等聯繫起來,才能寫出一篇有創意的文章,或成為一個發明家,創作出一件新的物品。
賈伯斯認為,最好的發明家會尋找「多元化的經驗」,收集許多未來有機會聯繫在一起的信息。「他們不會侷限於狹窄的專業領域,而會接觸廣泛信息。」賈伯斯就曾研究書法,與不同領域的朋友交流。
近期的研究佐證了賈伯斯的看法。社會學家馬丁‧呂夫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際關係最多元的創業者,在創新指標上的得分比其他人高三倍。專業技能有時會抑制創意,但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拋開所有先入之見後,比較不會拘泥於陳規,而這正是創造力的關鍵。
創新有三種類型:一是突破性創新,特徵是打破陳規,改變傳統和大步躍進;二是漸進式創新,特徵是採取下一邏輯步驟,讓事物愈來愈美好;三是再運用式創新,特徵是採用橫向思維,以全新的方式應用原有事物。
創新在經濟、商業、科技、藝術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是社會成長的動力。創新帶動生產力增長,是經濟財富增加的根本原因。雖然創新具有一定風險,但企業若選擇原地踏步,失敗的風險更大。
台灣的「經濟奇蹟」在九○年代停頓下來,政府為了突破,鼓勵企業創新,而創新須從教育做起,於是結合這兩者,許多大學紛紛設立「創新育成中心」,營造可供個人或企業孕育新產品、新事業、新技術的環境。
創新可以增加價值,但離不開風險,關鍵是如何維持與舊產品、舊思維之間的平衡,這就是所謂「創新的兩難」。企業文化的改變容易,整個國家、社會的改變則是巨大工程,而教育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