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些日子在網路上看到一篇題為《教育下造成的差異》的文章,內容論述作者所見台灣、美國及日本對於歷史教育方式之差別,值得我們深省。
該文舉例台灣的考題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死於公元哪一年?最遠進攻至哪裡?」而美國的考題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假若當初沒有死,歐洲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日本的考題可就更妙了:「日本與中國平均一世紀打一次仗,十九世紀打了日清戰爭(甲午戰爭),二十世紀打了日中戰爭(抗日戰爭);假設二十一世紀日中再度交火,你認為大約是發生在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與近因為何?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甚麼地方?輸了,又是輸在甚麼條件上?試分析之。」
姑且不論該篇文章所述美、日兩國考題是否如此,至少一針見血點出台灣教育的食古不化。我們一天到晚要學生鑽研苦讀,反複死背何時割讓遼東半島;何時丟了台澎金馬;哪一年戰輸給了哪一外敵;簽了哪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賠了多少銀兩,遂養成學生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慣性。
我們總是忽略針對歷史意義,以及影響後世之可能性,對於學生進行教育;縱然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至少可以令學生腦力激盪,從中省思歷史意義,以致於更宏觀長遠地看待未來情勢發展。
筆者始終認為,教育目的絕不僅止於灌輸知識,而應是讓學生具備思考與創新的能力。當學生終日埋首於書堆,卻少有思考與創意;如此教育成果,豈算成功?
林彥呈(高雄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