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頓止觀的意涵,除圓法、圓信、圓行、圓位外,尚有以下幾種意義:
(5)圓自在莊嚴
何謂「圓自在莊嚴」的境界?即是以一心三諦為所莊嚴,一心三觀為能莊嚴。也就是以一心(空假中)三觀的修持,來圓融空、假、中三諦。菩薩進入此位時,外用自在,故稱「莊嚴」。菩薩對外在的「根、塵」能自在地「進入、出去、雙入出、不入出」,是名自在。
這四種情形代表什麼意義呢?從湛然的註解可以知道,「入」代表空;「出」代表假;「入出」與「不入出」代表不偏於兩邊,也就是中觀。因此,應用的六根接觸六塵境時,皆以空、假、中的理念來觀察,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也才能夠圓滿自在。
若以日光照射來比喻,根據太陽照射的角度不同,可分為「清晨、早上、傍晚、午夜」等四種。但這四種場所,是因太陽照射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並非真有四個固定不變的情況。因此由於太陽的位置不同,本來是早上的天氣,會依序變成中午、傍晚、夜晚,而這些變化都是自然地流轉的。
菩薩的自在也與此相同,克服所有的極端的觀念後就能自在。因此所謂的圓自在,就是觀察三諦,從所有束縳中解脫出來的意思。
(6)圓建立眾生
何謂「圓建立眾生」?菩薩廣設方便法門,或示現、放光,只為了使眾生了解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令他們得到利益。換句話說,即是令眾生能「入空、出假、不入空假」,證入實相。但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觀照、應用的。能時時以這種道理,關照心念的人,就能體會法益;不關照心念的人,就完全無法了知。譬如:龍王雖然在本宮,但能豎遍六天,橫遍四洲,興雲雨、耀雷電,施設種種不同。菩薩也是通達三諦,而不損法性,令眾生能領悟此理,得種種利益、獲種種應用,是名圓建立眾生。
◎圓頓止觀的修習獎勵
在賢首菩薩偈中說:初發心住階位的菩薩發心,深廣難測;此後的階位,即更深一層的體會實相;從等覺位到究竟位,則極盡十全,故如來對眾生懇切地說圓教實相之法。解讀經典中,可發現許多不惜生命求法的例子,如:常啼東請、善財南求、藥王燒手、普明刎頭菩薩等。求法的態度無論如何強烈,還是永遠不夠的。例如《金剛般若經》說「一日三捨恒河沙身,尚不能報一句之力」,《法華經》也說「兩肩荷負百千萬劫,寧報佛法之恩。」故行人非精進不可,方能斷惑得解脫。(序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