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裡,有個二十歲的梵志,天資聰穎,習琴棋書畫甚至天文地理無所不精。而後周遊列國,向弓箭師學習如何治弓,向船夫學習如何掌舵,向建築家學習如何營造宮殿。因為聰穎,技藝很快的超越他的師傅,更加的貢高我慢。
佛陀知道了,便化身拄杖持缽的沙門,準備度化他。梵志好奇的問:你是誰啊?佛陀答:「調身人。」進一步為梵志說明:「你所學的治弓、行船或造宮殿等,都是放蕩心意之學,即使獲得天下第一的美名,還是免不了世間生死輪迴,唯有智者以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度等善調身心,才能超越生死大海。」
佛陀說法,向來善觀機宜,契應人心。本課課文中,因為連月大雨,弟子們為眾生憂心不已,佛陀進一步告誡弟子們,除了眼前有形有相的生命,於大雨中遭受困頓、磨難,眾生無始劫來,因為無明而迷惑、造業、受苦,在六道中無止盡的輪迴,才是受苦的本源。
解除痛苦的方法,便是看清楚痛苦的本源,斷惡行善,才能避免進入惑業苦的生死輪迴。因此經典裡說:「斷除諸有,莫令增長。」所謂的諸有,即是貪著財富、美色、功名及飲食、睡眠的迷界,唯有懂得守持清淨身口意三業的人,才能受用清淨生活。
過去有一個老先生八十歲生日,請良寬上人到家裡誦經。良寬上人問:「老人家,你要我來祈禱祝福,我要請問你,你要活到幾歲?我才好告訴菩薩。」「一百歲」「一百歲就好嗎?你今年八十,再過二十年就要死了,太短了。」老先生心想,上人這麼慈悲,於是開口問:「師父啊!那你看我應該求多少歲數?」良寬上人笑著說:「求無量壽嘛!這就不死了。」無量壽,就是不局限形體生命的光明智慧。
星雲大師說:「求福當求永久福,增壽當增無量壽;求福當求智慧福,增壽當增慈悲壽。」暑期將至,佛光山為社會大眾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包括全國教師佛學營、國際佛光青年會議、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世界佛光童軍大會等,希望透過佛法的學習,讓大家找到安定身心的力道。
叢林學院也將舉辦「佛光山二○一二年短期出家修道會」,讓在家居士透過七日的出家修持,修身進德,歡迎大家共同參與修道會,開發一份常樂的活力與安詳的定力,做一個善調身心的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