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加雄(永和社大生態講師)
台語俗稱「犽」的白額高腳蛛(Heteropoda venatoria),在居家環境中,是不太討人喜歡的節肢動物,但所謂一物剋一物,白額高腳蛛雖然不討喜,但卻是另一個更令人討厭的居家衛生害蟲—蟑螂的天敵。螢火蟲季剛過,進入夏日,本次就介紹一些外表不討喜,卻能幫助人類消除害蟲的天敵生物。
白額高腳蛛,是室內最大型的蜘蛛,體長(不含腳)約20mm~30mm,頭胸部前後緣各有一條黃白色橫帶,一般體型約10公分左右,夜行性動物,白天藏匿於櫥櫃縫隙或天花板,夜晚外出覓食,捕捉蟑螂或飛行的昆蟲。白額高腳蛛是無毒的蜘蛛,即使被咬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
白額高腳蛛主要以捕食蟑螂、蒼蠅、蛾等昆蟲維生,可算是有益居家環境的節肢動物。食量不小,可連續捕食多隻蟑螂。放任家中白額高腳蛛生存,可達自然殺蟑之效,雖然是蟑螂的天敵,但台灣民間傳說接觸白額高腳蛛的尿液可能造成皮膚(尤其是嘴角)潰爛,所以白額高腳蛛多視為害蟲,使得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我們都誤會牠了,真正造成皮膚潰爛的元凶,其實是另一種不太起眼的小型鞘翅目昆蟲—隱翅蟲引起,與白額高腳蛛無關。
蚰蜒,不是昆蟲,是唇足綱節肢動物,可算是蜈蚣的超級遠房親戚,有15對步足,跟白額高腳蛛一樣,也棲息於房屋中,牠是食蟲動物,以獵食節肢動物,例如昆蟲和蜘蛛為生,取食方式與蜈蚣類似,用毒牙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後食之。蚰蜒也被稱為草鞋蟲,千足蟲,幼體成長過程,稱之為增節變態,剛孵化時的蚰蜒幼體有四對步足。在第一次蛻皮後多增加一對新步足,其後每次脫皮都會增加兩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