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現戴奧辛等汙染物,團隊在進行「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研究時,也從採集到的南極海膽、南極海綿等生物樣本中,發現其萃取物具有抗發炎與抗癌活性,宋秉鈞表示,這也表示這些極地生物為了在惡劣環境下生存,體內也發展抗發炎活性,若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生物實驗,未來將有機會開發為醫療藥物。
然而,就如同電影《極地長征》中令人震懾的惡劣環境般,要到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從事科學研究,其辛苦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台灣第一位登上南極的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學生張祐嘉表示,要前進極地,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適應低溫,不同於台灣當時20度上下的溫暖氣候,在極地,零度或是零度以下是稀鬆平常的事,有時為了採樣方便,他們常得徒手伸入零度海水中,一不小心就會凍傷手指。
除要忍受寒風刺骨,體力也面臨高度挑戰。團隊表示,在極地,由於石油等能源補給較難,因此在南極野外進行採集時大多只能靠雙腳「一步一腳印」慢慢走,每天常得走上七、八小時才能順利完成所預期的採樣研究工作,而三餐也很簡單,以真空包裝食物為主,不容易吃到新鮮蔬果。
不過,儘管極地研究環境艱辛,但能有機會踏上夢寐以求的南極大陸,仍讓張祐嘉忍不住開心表示「美夢成真的感覺真好!」 這趟零下極地之旅不但讓他眼界大開、收穫滿滿,也更堅定未來要投入科學研究的意志,運用自身所學來捍衛美麗極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