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智者大師所說的實踐法門後,以下引用《華嚴經》的經文來說明《摩訶止觀》的主題「圓頓止觀」的意義。
《華嚴經‧賢首菩薩品》:「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窮劫不盡。」亦即賢首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滿的功德力來引導眾生。各項意義,說明如下:
(1)圓法
何謂「圓法」?生死的實相即是法身,煩惱的實相即是般若,因此導向煩惱行為本身的實相就是解脫。但從圓法的內容來看,「生死與法身、煩惱與智慧、煩惱之行與解脫」,雖有三種不同的名稱,但其體性是相同的。這是如何成立的呢?用常識的角度來看,上述都是對立的關係,很難理解它們是相即的。雖然如此,對立的關係,能以「一體」立場來看的原因,是居於一切萬法都是「沒有實體、無有自性」的方面來論說的。
法身、般若、解脫三者,雖事相上各有其名,但都是因緣無自性的。所以,窮竟法身時,即能究竟智慧與解脫;圓滿智慧時,其他兩者也跟著圓滿。「聞一切法」也是如此。一切萬法皆無實體,內秘真實,具足佛法,此即「聞圓法」。
(2)圓信
何謂「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且這三者並非個別的關係。「空」是指一切事物都無實體。「假」是指雖然沒有實體,但我們六根接觸外境,所認識的對象,並非「空無」的存在。「非有」的東西而現在存在著,所以是「假合」的存在。但「空」與「假」的現象,是同一個存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不是個別的主張。兩種方式本來就是統一(一體兩面)的存在,此即「中」。
根據「中」,與前兩種「空、假」的關係,無法隔離,因而一切法的實相,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能相信這樣的真理,即是「圓信」。
(3)圓行
何謂「圓行」?行人一心專求無上菩提,並以即空、即假、即中的理念,來觀察世間的實相。所謂:一行即一切行,即是「圓行」。如:菩薩行布施時,心中沒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布施的心,達到三輪體空,即是行「圓行」。
(4)圓位
何謂「圓位」?即以開悟為目標,而登上五十二階的成佛位。「圓位」中,只是初顯三諦、三德,進入初住位而已。進入初住位後,能具足一切位,如:阿字門,能具足一切諸功德。進入「初住位」後,即能到達一切階位,亦即開悟。初住位已得究竟,任何對立皆不存在的畢竟清淨,故一切自在。天台稱這種階位論,為「初住成佛說」,因此二住以後,所有階位只是比初住所得的悟,更確實的準備罷了。
(序分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