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這是唐朝詩人李賀的〈將進酒〉,寫出了當時用琉璃盃盛滴酒,醇酒如甘露的視覺之美。琉璃珠就是玻璃珠,琉璃珠製作的時間較早,玻璃珠則指十七世紀以後製作的珠子。琉璃珠是不透明、彩色的珠子,又稱「古琉璃珠」;玻璃珠製作技術創新,透明而有光澤。
中國古代對玻璃有多種稱謂,中國文獻上對玻璃最早的稱呼,是漢朝以前的「璧琉璃」,之後有流離、←璃及琉璃等名稱,而以琉璃之詞較為普遍,如漢劉歆著《西京雜記》卷一、卷二、唐魏徵壽的《隋書》裡,均使用「琉璃」一詞。
唐代的琉璃燒製技術十分發達,也開始在建築上大面積使用琉璃。瓦當是建築上重點裝飾部位之一,等級高些的佛殿便自然使用琉璃瓦當以顯示華麗壯觀。唐代還在甄官署下專門設立了燒製琉璃珠子的部門,琉璃珠五彩斑爛,晶瑩剔透,用來做為服裝、建築上的裝飾。所以唐代的歌舞女樂「鈿瓔累累佩珊珊」,一曲霓裳羽衣曲罷,「珠翠可掃」。
台灣原住民各族自古即擁有琉璃珠,對排灣族與魯凱族而言,琉璃珠是最貴重的飾物,每顆琉璃珠都具有象徵意義,用以代表階級、地位、財富、性別、美感,同時也具有避邪、降福、護身的宗教意義。
在傳統社會中,只有頭目階級才能擁有有價值的琉璃珠,平民只能有一般的琉璃珠;同時,琉璃珠也是婚禮中不可或缺的聘禮。
大部分的排灣族人相信琉璃珠是祖先流傳下來的。但是,實際上,排灣族並沒有製造琉璃珠的技術,而且缺乏製程的歷史紀錄。所以,排灣族古琉璃珠可能由交易與傳播而來。
「高貴漂亮之珠」是排灣族琉璃珠中最貴重的珠子,有二十餘種。不同形制及紋飾的琉璃珠,蘊含著古老的傳說與意義,例如,太陽之光代表頭目身分,置於項鍊中央位置,稱為「太陽的光」,象徵漂亮與高貴;黃珠可護身避邪,傳說中山上有吃人怪物,但怪物怕看到黃珠,所以頭目都配戴黃珠藉以護身;土地之珠則守護祖先居住的土地等。
一顆顆琉璃珠,藉著美麗的紋飾傳遞著傳說中的傳說,默默宣說著心中的祝禱、祈願,現下坊間多有拿來當民藝裝飾品,如果還能了解紋飾的意義,除了覺得美麗,應當有更多的感動。
新竹琉璃珠可說是台灣琉璃珠的發源地,在珠形、珠體或圖紋上,都保有地方文化特色。新竹南寮人許金烺,十三歲即進入范氏玻璃工廠,不久晉升製珠師傅。天生的玩心,讓他以玻璃熱塑出六件動物創作,改變一般人對玻璃的刻板認知,也順理成章成為細工雕塑創始人之一。一九七三年,許金烺的「臉譜」系列,開啟現代琉璃珠創作的先端。他的第一件琉璃珠藝術作品「國劇臉譜」,以戲劇元素融入台灣民俗文化,落實創作本土化的想法。
史博館此次特邀許金烺先生擇其創作精品百餘件,藉藝術家的巧思,引領大家進入琉璃珠的烺烺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