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專題報導】立法院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三讀通過「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等相關法律修正案,成為抑制房價的政策之一,不過,是否能真正有效達到「打房」效果?有待時間的證明。
馬總統選前宣示的這項「居住正義」政策,要追溯到當時民進黨主席,參選總統的蔡英文,她是第一個提出「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政策的人,再由小馬哥當選後發揚光大。
由於是蔡英文搶先一步提出,做為競爭對手的馬總統也不能落於人後的再提方案應對,但又不能全盤抄襲,於是將「課稅」改為「登錄」,雖然是兩個字之差,但實質意義卻差別很大。
到底什麼是「不動產實價登錄」?簡單的講就是把房價透明化,具體說是把不動產實際的交易價格登錄,而負責的是內政部主管的地政機關。
一直以來,不動產買賣的價格都是以政府的「評定價格」作為課稅的標準,建物有建物的評定現值,這部分要作為課徵契稅的標準;土地有土地的公告現值,這部分主要作為課徵土地增值稅的標準;但上述價格與實際的「成交價」都有段距離,政府評定價格通常遠低於成交價的,這是買賣雙方規避繳稅的常態。
對政府來說,為了抑止房地產炒作,同時基於「漲價歸公」與「租稅公平」,的原則,以實際成交價作為課稅的主張,一直以來都存在,但礙於民意的反彈與選票的壓力,至今仍然無法真正實施。如今政府先將「登錄」落實到土地三法之中,有為將來實價課稅鋪路的意味,先確實掌握不動產買賣資訊,未來再視狀況調整為課稅,或許有緩衝效果。
「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將於九月上路,主管機關的內政部地政司表示,登錄系統建制已完成招標;屆時買賣移轉、預售屋和委託仲介租賃成交案件都要依實價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