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目前國內大學辨別優劣的標準,多仰賴大學評鑑,一個個評比項目堆疊起來的等第與結果,儼然是大學辦學的「成績單」,也因此學校把大學評鑑的結果看得格外重要,然而這樣量化的模式,真的能提供給學子好的方向嗎?教育部認為,評鑑機制有其價值,但現行的機制顯然不夠完善,大學教授則反映,應建立「自評機制」,才能烘托出各校真正的特色。
關於評鑑機制的問題,已有大學校長向教育部長蔣偉寧反映,指出目前大學評鑑不應用同一套標準對待所有學校,蔣維寧回應,的確該檢討現行評鑑機制,並協助學校逐步建立自評機制。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認為,教育部也明白大學評鑑機制的不足處,高教司正在針對評鑑制度與指標,做檢討與修正,希望未來大學評鑑的機制可以更客觀及公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譚光鼎表示,大學是多元化的學術性場域,有的學校偏研究、有的重教學,而學門更可分為理工、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等不同領域,因此過去只用同一套評鑑標準一概而論,當然不適當。
他進一步解釋,現行大學評鑑指標常用量化衡量,對人文或社會科學為主的系所並不客觀,很多教學內容與研究成果都不該用數據展現。因此建議,要讓大學評鑑更公正,首要之務是「化繁為簡」,不需要每一項指標都納入評鑑,其次就是自評機制,讓屬性不同的大學、系所有不同的指標依據,此外還要避免採用「全校性綜合評比」,使評鑑機制更具彈性,能因系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