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登.羅梅洛:以山為師 創世界紀錄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對喬登.羅梅洛來說,是個很特別的日子,十五歲的他,攻上了海拔四千八百九十二公尺的南極洲第一高峰:文森馬希夫峰,完成攀登全球七大洲七高峰的壯舉,成為最年輕的世界紀錄保持人。
喬登‧羅梅洛九歲時深深被學校一幅七大高峰的壁畫吸引,立志完成登峰壯舉,加上愛登山的父親、繼母支持,他每天學著與山對話,把山當知己,以最渺小的身段親近山,學習自然法則、尋覓快樂泉源。十一歲,曾為了攀登,透過外交管道斡旋,跑了一趟阿根廷法院,判決獲准攀登,他先健行,與載著登山器材的驢子聊天,培養生死與共的情感,隨後在下新雪的日子,以風速每小時一百公里攻頂。一路上都有人撐不下去而放棄,他堅持到底。
他謙卑的說:「山,尤其是世界最高峰,教導我們的從來就不是征服,而是比山更高的勇氣、突破自我的極限。」
阿基師:挫折彎腰 行三自哲學
台灣料理之神和公益廚師的代名詞「阿基師」鄭衍基,也是得主之一。每一次挫折,讓他把腰彎得更低,更謙卑,甚至養成專撿別人不願意做的事去做,吃苦當吃補,他說:「我的人生就是三『自』哲學:自食其力、自得其樂、自求多福。」
即使身居高位,仍將心比心,尊重下屬。開會時,他很喜歡列出十大最受歡迎及最不受歡迎的主管條件,請部屬針對他做不記名的圈選,平時若發現疏失,他也勇於道歉,檢討自己。
阿基師說,他想追求的只是穩紮穩打、實實在在的做菜,用發自內心的真誠和歡喜,做好分內的工作。現在他最大的願望是將自己的失敗經驗集結出書,勉勵年輕人不要怕失敗。
傅春勝:災魔救星 解心靈之苦
中科博愛(北京)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傅春勝,在汶川大地震後,帶領五百位心理學志願者,投入救助工作,暫別妻女,他堅守災區,四年如一日,有「災魔救星」之稱。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們一家獲當地農民保護,逃過被鬥爭的苦難,所以從小醞釀將來也要助人的心願。
由於母親多病,立志從醫,救助母親也幫助弱勢,當上醫生後,他發揮傾聽與說故事的特長,與精神病患用互動取代大量用藥,有效緩解患者的抑鬱與焦慮,而災民的哭聲,使他堅定助人濟世的信念,他誓言為眾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揮別舊日陰霾,活出生命的價值。
黃至生:關懷弱勢 香港史懷哲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參與社會工作二十年,關懷弱勢病患、邊緣少年、受刑人及更生人從未間斷,有「香港史懷哲」之稱。
他還推動「病人互助小組」的團體,透過相互傾聽、安慰,從憂鬱等病症中復原,生命從此積極。其實在學生時期,他就發揮了比學生更高的價值,在關懷癌症病童、庇護工場的身障者,他撰寫「醫學普及本」,送給病患及家屬,讓他們掌握更完善的醫療資訊。
說到黃至生熱心公益的原因,似乎是來自愛鄉情懷,因為他曾立誓,這輩子要與香港同在。
華運棟:70拿博士 推生命教育
七十歲獲得博士學位,馬來西亞的華運棟也是熱愛生命獎章得主,他一生都在學習,挫折與變故就是他心靈成長的動力。
從小喪父,經濟拮据,為父親辦理後事時,口袋僅存一塊錢,他在報社努力學習、工作,度過難關,從基層做到高職,心繫社會淨化而離開報業後,更創立心靈醫院、推動生命教育,種種挫折阻撓不了他想達成的目標。
然而退休後,試圖將一手創辦的機構交給得力夥伴,夥伴卻利用他的資源,另起爐灶,一生心血將毀,但他告訴自己:「沒有人可以逼我死,除非我自己選擇去死。」
在七十歲高齡,他完成了博士學位,推動生命教育的機構也再度回到正軌,他為關懷教育付出的堅毅,至今影響無數學子。
邱伯安:道德隱士 傳揚漢文學
從小過目不忘、倒背四書,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藝術哲理研究者邱伯安,是全球第一位兼具日本、台灣集韻研究雙料國家文學背景的博士,他是文學家,深耕藝文,也強調人文關懷,默默義助一萬六千名非洲貧童就學,兒子認為他是真正具有高道德的隱士,也是「傳愛博士」。
六十餘年如一日,他刻苦自學、注重品德,畫集及研究銷行海外,受國際漢學者重視。邱伯安精於聲韻、考證,對中國文學,舉出六個研究方法:立根柢(學習要從根本開始)、諳書目、辦源流、博群籍、明方法、求專精,不只是考究的專家,還是力行、應用的實踐者。
中國文學所以讓邱伯安這麼著迷,在他認為「家庭」是人類生命的核心價值,據他觀察,古今中外四大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永續不斷,關鍵就是華人重視家庭人倫的觀念,所以他樂於奉勸社會,人不必過度在乎名利、計較成敗,反該多與人互動、多些尊重和關懷、多些夫妻和諧、讓家庭溫暖的舉動。就是專注、努力不懈和淡定的態度,讓他做什麼都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