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IC卡即將開放加註安寧緩和醫療意願,免除病患不必要的過度醫療急救行為,採取病患自主善終的政策,這對放棄急救意願的普及性而言,可說是有其正面的影響。
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規定,國人可在生前意識清楚時立下意願書,主要是在臨終時選擇自己是否接受心肺復甦或安寧緩和醫療。就醫師而言,不管任何情況都必須竭盡所能救治病人,但在搶救有時必須使用心肺復甦術,可是但有部分只能恢復心跳,未能使病患恢復意識,產生所謂的植物人;其次,若對病危的人施以心肺復甦術,結果往往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
因此,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意願書,可以使臨終病人可不再受折磨,能自主善終,維持死亡的尊嚴。
放棄救助生命對一般人而言,是殘酷的行為,但以生命倫理而言,如果放棄救助生命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就不違背倫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定義說:「人是『向死的存在』。」也就是說「人人終必死亡」,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和死本是一體,必須以相同的態度對待,有尊嚴的生命就必須有尊嚴的善終。
中國傳統注重厚葬及慎終追遠,不過隨時空移轉,現代工業社會對處理死亡的方式已機械化,但已故哲學家傅偉勳教授認為,即使面臨機械化現象,仍要在傳統和現代化間保持適當的平衡,盡量使病患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能心平氣且有人性尊嚴地離開人間,這就是死亡的尊嚴。
因此健保卡加註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在某種意義上,可使國人反省死亡的尊嚴,透過對死亡的了解,更懂得珍惜人生,知道生命的意義和責任。佛家教人參透生死大事,要人「大死一番,再活現成」,唯有參透死亡才能據實的生活,並承擔與生俱來的痛苦和責任,因此,加註意願書非但有助建立精神生活的價值系統,更有助國人在面對死亡時,展現從容的高貴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