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醫療倫理委員會日前通過研擬「病人就醫規範」,但台灣醫病關係在「白色巨塔」陰影下,病患長期處於弱勢,衛生署此舉恐會使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醫病關係,瀕臨破產;而且是否一定要有「病人自律」的腳本,才能讓醫師注重醫德,使醫療糾紛減至最低,也令人疑慮。
筆者認為,弱勢的病人不僅不應替強勢的醫師負責,反倒是醫師應全面自清及自律,揪出害群之馬,讓退場機制發揮效應,不然每年訓練這麼多的醫師,消耗巨額社會成本換來的卻是病人生命遭漠視、醫療糾紛不斷、紅包文化盛行,病患情何以堪。
筆者任職的醫院,不乏有在美國學有所成的良醫,光是看初診病人便細心問診、掌握病史、詳細檢查,深怕一個不小心,會忽略病人所透露的疾病訊息;這還不夠,病人每次回診,醫師還要追蹤病情,若發現病灶及併發症,還必須會診詢問各科主治醫師的意見,才能給病患及自己心安理得的答覆。
相信這在台灣是罕見的,甚至是絕無僅有,雖然醫院可能犧牲了可觀的健保收入,卻換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據我所知,不少家屬還因此捐款給醫院,一家人與醫師成為好朋友,這樣的互動不僅窩心,更不需要訂定醫師或病人的「規範」來框架。
制度是人定的、是死板的,籲請各位白袍想想,平日為病人看診、開刀、麻醉時,是否完全照醫療常規做事?是否有逾越該有的分際?或根本沒有遵守醫德,只花不到三分鐘就打發病人,及不許病人發問?
若是,那麼心底真該害怕、羞愧,對病人的「強勢」,也應該坦然面對。
反制病人爆料或控訴,訂定「病人就醫規範」僅是推拖責任,醫界及衛生署應勇敢面對問題的癥結,不該打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