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涂世隆和韋保羅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光線及水分兩種植物生長關鍵因子上,找到調控植物生長機制,未來在森林種植農作物,或把水稻種得更密集,將不再是夢想,農作物產量可望增加,解決糧荒問題。
涂世隆說,光線是植物發育成長的重要能量來源,一旦植物種得太密集或受到遮蔽,無法接收足夠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時,只好透過拚命長高、白化或開花,生長就受到影響。
植物的「光敏素」可以感應光線,調節植物成長的光受器蛋白。研究團隊以苔蘚類植物小立碗蘚為對象,首度發現另一種全新型態的藻橘色素合成,具有啟動與活化植物光感應及訊息傳遞功能,修正以往學術界對植物光感應的認知。
他樂觀認為,若能將藻橘色素合成取出來,透過基因轉殖或基因調整方式植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即使高密度種植或受到遮蔽的低光照環境下,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增加產量。
韋保羅研究團隊則從世界各地蒐集耐旱植物,發現許多植物在乾旱逆境下,會累積大量脯胺酸,但乾旱嚴重到達某個程度後,脯胺酸不增反減,顛覆傳統觀念,為今後植物適應不同水分和溫度,找出另一個繼續生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