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隨著小說《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家喻戶曉。其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真的斬過馬謖。「揮淚斬馬謖」實是一起冤案。
「揮淚斬馬謖」這起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在第四次北伐過程中,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果馬謖在防守軍事重要據點「街亭」過程中,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導致蜀軍街亭慘敗。諸葛亮精心策畫的第四次北伐也只好匆匆收場。諸葛亮為嚴明軍紀,忍痛將「才器過人」的馬謖軍法處死。
這段「失街亭」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寫得搖曳多姿 ,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只不過,那只是「演義」,並非史實。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侍中馬良之弟。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併稱為「馬氏五常」。跟隨劉備取蜀入川後,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馬謖「好論軍計」,因此頗得諸葛亮的賞識,「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提拔為參軍,「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諸葛亮並未聽取。結果街亭一戰,馬謖一意孤行,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導致蜀軍敗退漢中。
據《三國志》、《向朗傳》等典籍記述,馬謖兵敗街亭並未「自縛帳前」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謖逃亡,朗(向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據《馬謖傳》記載,馬謖最終還是被緝拿歸案了,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在獄中病故了,「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由此可見,諸葛亮並未「揮淚斬馬謖」,馬謖只是自己病死獄中——大概兵敗、潛逃、抓捕、入獄,從帳前將帥轉眼間淪為獄囚,這一系列變故使得「才器過人」的馬謖恍然如夢,自慚形穢,心情鬱悶,急火攻心,得病似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