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對「新好女人」下了「以家庭為生活重心、愛慕先生、照顧子女,盡力維持婚姻生活的美滿和諧」定義,引起社會一陣軒然大波。
事實上,回顧過去的時空、背景,性別平等與認同的觀念淡薄,社會對男、女既定的刻版印象,促使許多不合乎性別期望的男女飽受壓抑與歧視。唯在性別主流化的興起與重視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裡,教育部對新好女人的定義實有調整的必要,甚至揚棄所謂的新好男人、新好女人,回歸最基本的性別認同。
筆者認識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先生是朝八晚五、穩定工作的公務人員,太太則在上市公司擔任經理。因為工作環境與時間的差異,導致先生必須主持家中大小事,從料理三餐、洗衣服、倒垃圾,到接送小孩上下學,全由先生一手包辦,太太則專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雖有別於過去社會對夫妻的工作與性別期望,但他們卻過得很幸福、很自在。因為他們懂得尊重彼此的差異性,並在這種差異性上尋求平衡與互補。
如果我們能真誠的接納心中最真實的性別關係,並學會尊重與包容,誰說男人不能成為家庭主夫,女人不能成為商場上的女強人呢?
更言之,當婚姻已不必然是人生的唯一選項,如果男人、女人最後選擇單身、同居或事實上的同性關係,那麼,我們是否也應以更開闊、包容的胸襟來看待他們,而不是隨意貼上「剩男」、「剩女」的標籤。唯有跳脫傳統父權、異性戀結構的社會基礎,才能讓所有的性別差異都得到真正的自由與解放。之誨(台南市/法務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