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封路十天搶修,花蓮農產品無法送到台北,東華大學學生發起「一人一菜坐火車助農行動」,學生一大早,將八籃南瓜搬到花蓮車站,在候車大廳發傳單,賣力吶喊,請乘客「舉手之勞做公益」,乘客熱情相挺,你一袋、我一袋拎上火車,第一天成功運送兩百公斤南瓜,連老外都加入。

農糧署當晚表示,在蘇花道路搶修期間,花蓮、台東的蔬果運輸車輛,必須「繞路」改走南迴公路接高速公路北上,所增加的運輸成本,農糧署將補助「差額」,補助將追溯到十二日,也就是蘇花路斷隔天起算。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則批,防災措施重在「預防」,農糧署得知道路中斷,就應啟動應變措施,而非等民間動起來,才慢半拍補助運費,沒把農民物流暢通當一回事。
谷賤傷農,谷貴傷民,台灣農產品供需失調的戲碼不斷上演,只是產品不同,供過於求農民唉聲嘆氣,求過於供,民怨載道。
每次農產品供銷失衡,農糧單位不是歸咎天候,就是諉過農民。接著請機關首長、公職人員或民意代表,表演「好吃秀」促銷,或行文軍隊、學校大量採購相挺,阿兵哥和學生有時吃蔬果吃到翻白眼。供不應求時,偶爾也搬出庫藏品或進口產品,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蔬果產銷是一門學問,也是農政重要一環,要有周全的設計與考量,同時應沙盤推演,有一套萬全準備。失衝不是產地出問題,就是市場有狀況,但中間商永遠是贏家。農林單位不能讓農民和消費者任憑宰割。
農糧單位義不容辭要拿出靈活而有效對應措施,協助產銷通暢,穩定市場,讓農民和消費者不受傷害,不要再讓歹戲不斷上演。
人白力口(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