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宣示就職典禮上發表演說,指稱未來四年將以「黃金十年」的國家願景,「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以及「積極培育延攬人才」作為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以全面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讓台灣在這四年脫胎換骨、邁向幸福。
總統的願景規畫雖然好,但在落實上仍需要調整。特別是五大支柱之首的「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台灣今天的經濟發展問題,並不是GDP成長數字,十幾年來台灣每年平均GDP都至少保四,對經濟成長高峰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台灣的經濟成長問題,在於經濟果實分配不均,像是政府無法針對企業有效徵稅、給予過多的補貼、資本利得無法課稅等,未能透過稅賦分配的方式將財富轉移到全體人民身上,是以台灣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現象,讓很多人對未來沒信心而不敢成家立業。
「強化經濟成長動能」的問題並非貿易自由化或產業結構優質化,反而與總統宣示的第二項「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有關,如果第二項不能和第一項緊密相扣,那麼第一項愈成功,老百姓的相對剝奪感愈重,不滿反而加深。
第三項「打造低碳綠能環境」;總統若有心推動,須放棄只從個人面推動節能減碳的作為,如脫西裝、調高冷氣溫度等,改從更宏觀的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面入手,如拒絕再發展高耗能產業、繼續引進製造業代工、引進雲端產業的廠房建設,和繼續開發工業/科學園區等,改推動低耗能而高產值的產業,如文創產業。
另外,也須解決能源浪費問題,尤其「水」資源浪費問題更值得關切;台灣水管老舊平均漏水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許多水資源在運送過程就流失。若要落實節能減碳,必須以特別預算方式解決全省大漏水,還有水庫淤泥造成蓄水效率不彰問題。
第四項「厚植文化國力」;台灣社會目前普遍對於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藝術教育兩者的異同以及推廣方式,仍然混淆不清,若無法從根本釐清問題核心與建立各自的政策,將難以落實文化立國。最後一項,「積極培育延攬人才」。台灣不缺人才,台灣的人才之所以會出走,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就業環境;最典型的例子是職棒,台灣有很多優秀選手沒有好的環境,只能選擇出國打球。
另外則是移民政策的鬆綁,不只要留住僑生、開放高階與白領移民,對於東南亞外籍優秀移民勞工要開放長期居留權,作為補充人口萎縮與未來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勞動力來源。
總統文告中沒說但更為重要的問題不在政策,而在溝通。官員那種自認是專家的高傲心態,無法向民眾講解政策,也不願讓民眾參與政策討論,無法苦民所苦…從美牛到核安問題,一再惹起民怨。
總統與內閣官員,請問您真的了解今天老百姓的不滿與怒吼原因嗎?真的有因應方法了嗎?這才是未來四年馬政府施政最嚴峻的考驗。王樵一(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