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間空屋
一塊玻璃窗被打破
二塊玻璃窗被打破
圍牆的大門被搬走
屋頂的瓦不見了
牆壁的木板被剝光
剩下幾根腐敗的木柱
悽寂地站立寒風中
任人欺凌到如此地步
也沒有人為他說一句公道話
一間房子
沒有主人
便落得如此下場
——選自《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
2005年出版,春暉出版社
※詩人
陳坤崙(一九五二年~)曾任大舞台書苑出版社編輯、春暉語文中心主任。現為春暉出版社暨春暉印刷廠負責人。滿懷使命感的他,與鄭輀明醫生、彭瑞金教授等文友先後創辦《文學界》與《文學台灣》兩本土文學雜誌、並任兩雜誌社社長。兩本雜誌都具水準;《文學台灣》季刊是繼《文學界》停刊後於一九九一創刊,至今已逾十一年時光仍在發行,厚達三百餘頁、並給作者不薄稿酬。在今日網路盛行,紙本文學刊物銷售不佳之狀態下,仍不屈服的奉獻人力與金錢繼續出版發行,令人尊敬。
熱心本土文化發展,陳坤崙還擔任文學台灣基金會、高雄市文化基金會、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等基金會董事;除外也深切關懷國家民主進程及城市營造,而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理事及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長,與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管理委員會、高雄市有線電視公共頻道推廣委員會、高雄市道路命名委員會等社團委員。其事業繁多,致怠慢了其寫詩才具,至今僅出版詩集二本。
※品詩
這首詩當是作者路過荒僻鄉野所觀看到的、一間廢棄空屋的形象觸覺感。作者閱讀了這一間空屋的文本結構、修辭語性與其所表達的思想。經由這觀看空屋形象的仲介感知,而啟動了作者對這空屋內外假定性的經驗記憶,再與之當下現代性時空的對比而產生意義出來。
現代化後與時俱進的工業社會勞動產值,相對的薄弱了鄉野耕種世界的產值,耕種所得難於支應生活所需物價,這空屋的主人便成了德國哲學家京特‧安德斯所稱之的「過時的人」,以致他不得不將原來的居屋拋棄,也將本屬「自然的人」的自己拋棄,而投入工業社會的洪流,成為不再具有具體生活方式的人。這就是馬克思異化理論所言:「不是工人使用勞動工具,而是勞動工具使用工人。」
此一「人」的失落的表現,即安德斯所看到的,「人在世界中不再具有特殊地位,人在世界中失落。」空屋的敗壞,是由於「自然的人」這一概念的幻滅,以至它沒有了住居的「人」,隨著空屋也就必然的接受「破窗理論」的後果,被不道德的娛樂,無序的破壞。
即是詩的第一節:「那間空屋/一塊玻璃窗被打破/二塊玻璃窗被打破/圍牆的大門被搬走/屋頂的瓦不見了/牆壁的木板被剝光/剩下幾根腐敗的木柱/悽寂地站立寒風中」;令觀看者感嘆:「任人欺凌到如此地步/也沒有人為他說一句公道話」。
「破窗理論」先由犯罪學家提出,後來也被引入社會學、組織管理、生產管理等等問題領域。「破窗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沒人修理,那麼就會被認定沒人管,別人就會依此暗示性,縱容的接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在極端資本主義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空間裡,往往是財富者與權力者在開創無序。最近一再出現的富二代囂張新聞,不就是第二節詩所哀:「一間房子/沒有主人/便落得如此下場」。如此社會景觀,無縛雞之力的詩人,看了、氣了,夫復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