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宮以斯帖
【記者宮以斯帖台北報導】台灣人口邁向老人化,失能者漸增,藉由醫療輔具維持健康與正常作息的人日增。衛生署醫療器材及化妝品組除了為醫療器材安全及功效把關,也提醒國人選購六字訣「認證照、看說明」。
醫粧組組長劉麗玲說,合法醫療器材須有衛生署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消費者可要求廠商出示文件,選購時看清楚標示與說明,詳細閱讀說明書。
醫粧組復健醫師湯依寧示範正確安全使用醫療輔具,「腋下拐」下肢骨折使用,高度到腋下最標準,不要長久用腋下支撐,以免壓迫腋下神經;「前臂拐」適用小兒麻痺,前手臂維持二○度彎曲時手能輕鬆握住為宜,特點是手能空出活動;「四角拐」用於中風半身不遂病人,雙肩自然下垂,高度約在手腕,拿在健康的手,高度和手腕相當,與無力的腳一同前進。
「傳統助行器」,用於下肢肌肉力量較弱,如關節炎、O行腿,高度選擇和四腳拐相同,前進時要整個抬起往前跨步才穩;「四輪助行器」,以雙臂自然下垂為適合高度,適合上肢肌肉力量不好者,有煞車功能,但穩定性較差,故病患本身認知功能要較強,如失智者就不適合。具收納、置物功能;「二輪助行器」前二角是輪子,適合巴金森氏病患使用,轉角靈活、穩定性兼顧。
「機械輪椅」中風半身不遂的下半身無力者、下肢關節嚴重到無法行走者,上肢功能未損傷,可自己推輪子外的金屬環行動。提醒照護者,出門、下坡時要讓病人背向較安全。
劉麗玲說,醫療輔具都有使用年限,回診時醫師會檢查堪用否,以輪椅為例,平均五年為汰換年限;經常自己轉動輪椅,過分使用會發生腕隧道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