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人工視網膜 眼病變者福音

 |2012.05.16
683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發明新型人工視網膜,僅需光線驅動,不需外接電池,可望幫助因黃斑症等病變而失明的患者。目前雖然已有人工視網膜,但需用電線連接在植入耳後的電池,過於龐大複雜。

包括視網膜色素變性等退化性病變,雖然把光線轉換為電子脈衝的視網膜細胞失靈,但是傳導生物信號至腦部的神經仍然完整,只要讓大腦的視覺區域能收到信號,患者有機會重見光明。

目前有人工視網膜,英國有兩位失明患者因此能看到光線和模糊的影像,但最大問題是需要外置電源和線路連接。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光子學期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他們開發出新人工視網膜,可以把光電矽晶片直接植入視網膜之下,晶片的大小只有頭髮的三分之一。

另外,使用者必須戴上類似電玩遊戲所使用的眼鏡,眼鏡上有迷你攝影機,連結處理影像資料的小電腦,在液晶螢幕上顯示,然後用紅外線傳至人工視網膜,把視覺訊號至腦中。

研究人員帕蘭克說:「運作方式類似屋頂上的太陽能光電板,把光線轉換為電流。只是電流不是流向發電機,而是視網膜。」

除了不需外接電源的好處,由於設備植入視網膜內,感應器可以配合眼球的轉動,就像一般人看東西的動作。假以時日,電極周圍的神經細胞也會長出來,使接觸面積增加,而能夠降低用來產生信號的電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