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 清末留美幼童的一頁滄桑

林瓊珠 |2012.05.16
1875觀看次
字級

清朝末年國際情勢詭譎多變,清廷感受到要「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迫切性。於是在容閎和李鴻章的建議下,決定甄選身家清白、天資聰穎、身心健康的男童赴美留學。

接著從西元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但到一八八一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畫中途生變,全部學生被召回國,多數學業未完成。

因為當年他們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多年後,即便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載浮載沉,他們還是被稱為留美幼童。

那時民風保守,父母大概要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能讓孩子飄洋渡海去留學。「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結是實。」這是詹天佑父親寫的〈出洋志願書〉,這樣的具結書,儼然就是生死狀,讀來令人惻惻不已。

父母冀望孩子出洋遠行,報效邦國,但去國萬里禍福難料,一切也只能聽天由命。淳樸忠厚的父親,應該也是擦拭他一雙矇矓淚眼,才能完成這樣的文字。而當年,也真有幼童病死異域、埋骨他鄉。

幼童們乘船到達舊金山後,又坐火車抵達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清廷設置「留學事務局」,負責督導他們在美的生活;平常幼童就寄宿在當地寄宿家庭。離鄉背井,又是稚齡幼童,不免引人憐愛;多數幼童也與寄宿家庭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孩子適應能力極強,在很短時間內,英文就能琅琅上口,專科學習、運動項目表現優秀,與同儕之間也能保持良好互動。

一切看起來都朝好的面向發展,但西方文化及民主思潮的衝擊,不免讓這些孩子對清廷的封建專制產生質疑。他們的行為思想日趨西化,國內守舊勢力逐漸不能投合相容,還有部分幼童剪去髮辮,更被視為離經叛道,數典忘祖。

各種批評聲浪鋪天蓋地而來,也因此,幼童留美計畫提早夭折。他們回國後,參與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礦冶、鐵路的建設。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經歷了一八八四年中法海戰及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海戰,為國捐軀。再後來他們有許多人成為朝廷倚重的重臣、公使、幕僚,完全沒有辱沒國家的栽培。

如果這個留學計畫沒有中斷,近代中國會不會擁有更多優秀人才?他們如果能從容完成學業,人生會不會有更多選項?

有個幼童名喚黃季良,返國後他參與中法海戰,用一封信與一幅自畫像跟老父告別。他的母親早逝,他和哥哥仲良都是留美幼童;去國多年,不能承歡膝下,戰事結果難料,他預作最壞打算,後來也果真不幸殉國。季良以一種浪漫憂傷的方式跟老父訣別,留給後人無限唏噓!

幼童已遠,他們或許沒能逃過歷史的宿命,卻給自己的人生增添寬廣視野,也為後來的人開了一扇窗,從此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不再遙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