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狠下心來將攢了一段時間的積蓄清算了一下,預計在回台時,結束遊牧民族的生活,給自已一個窩。
當時看房子只是單純想參考,並不是立刻要下訂購買。我們給自己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慢慢比較,孰知,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就決定了現在的家。
要決定一個家何其不容易,尤其對於身無橫產的受薪階級來說,普遍長達二十年、三十年的房貸契約,遠遠高於台灣企業的平均壽命十三年,對於不確定的未來,讓很多人對「窩」只能望之興嘆。
更別提貸款審查的過程,銀行的審查人員對你的房屋品頭論足,硬生生的把你眼中的白雪公主打成如花,貸款成數非得要一分錢被打上二十四個結,這樣一來一往下,七成五跟八成中間就差了好幾十萬,重點是,不管你是誰,只要在台灣沒有往來的銀行(因為當時在大陸工作,所以只有人民幣帳戶),你的積分就是低;你的利息就是高,只能牙一咬簽下去。
有了一個房子,就像是一張空白的畫紙,放什麼樣的家具、寢具、電器……等,就是昂貴的顏料,每一筆都像畫到心底的疼,但也是這樣的疼,讓我們對於每一件物品愛惜有加,輕輕開、慢慢放,一切動作都優雅起來。有了這個房子,我們變得更健康,因為要省,所以自已沖泡飲料,在家煮飯的機會變多了;因為買了房子,步行取代車程的機會變多,聊天的機會也增加了,雖辛苦,但也是甜蜜的負荷。
十四樓的夜晚,從窗外看出去景色一覽無遺,我跟老公說:「像不像在函館看到的百萬夜景」,我老公說:「何止,這可是五百萬啊!」說完,我們相視而笑。雖然很羨慕不需要太努力就已經五子登科的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學到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