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雷根十一歲時玩球,不慎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破,鄰居索賠。雷根告訴父親:「我不是故意的。」父親卻說:「玻璃是你打破的,你要負責賠償。」雷根說:「可是我沒有錢。」父親說:「我先借你錢,一年後還我。」雷根只好打工,半年後把錢還給父親。後來,雷根回憶這件事時表示,透過自己的勞力來承擔過失,讓他明白什麼是責任。
在品格教育中,負責的意涵就是「為自己的作為負責」,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是負責的行為;如果因你的行為而造成別人不便或困擾,就不是負責的行為。負責態度與行為的培養,要靠日常生活小事累積。人生是自己的責任,凡事必須為自己負責。
現在美國的家庭教育,迥異雷根時代。研究發現,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以孩子為中心,本想培養獨立性,卻又令他們依賴大人。家長包攬大部分家務,並且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立刻插手幫忙。家長要求孩子完成一件事,孩子討價還價;當家長提出要求,反而像是在請求幫助。
美國影星惠妮休斯頓日前溺斃在浴缸,許多人把她的死因歸咎酗酒與毒品,不過在前幾年的電視訪問上,她坦承一切責任都必須由自己承擔,自己生命的軟弱才是導致她沉迷酒與毒的原因。惠妮休斯頓知道「要為自己的作為負責」,可惜為時已晚。
為自己的作為負責,更要推己及人。惠妮休斯頓沉迷酒毒,會對青少年造成錯誤示範。身為名人,還必須想到「對社會負責」。風行草偃,無論是影視歌星或企業家、政治人物,這些人動見觀瞻,更要時時想到「對社會負責」。
英國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曾撰文表示:「我經常鼓勵企業領袖採取不同的商業途徑:終止獲利導向的目標,以換取更大的利益,並驅使我們的企業為社會和環境做些事情。」
布蘭森以水資源產業為例,認為全球面臨水資源短缺,而提供乾淨水源、保存或回收水資源的企業,對人類來說極為重要。他說:「這不是一種交易,但拿出良心愛地球,企業會賺更多。」
布蘭森指出:「從發展替代能源以降低水資源消耗,到開創回收廢水的新方法,在保護天然資源和減少碳排放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千載難逢、創造巨大財富的機會。」
布蘭森的看法,雖然仍是基於企業的永續經營,卻已從「對自己負責」,擴大為「對社會負責」、「對全球負責」。布蘭森稱「追求利潤不是唯一的動機」。顯然他知道,企業不負責必然為禍自己,如過度開發,導致大自然的反撲,或如塑化劑的黑心企業,遭社會唾棄並吃上官司。
英國去年八月發生大規模暴動,許多年輕人趁火打劫,搶名牌商品。事後,副首相柯雷格組織「暴動、社區、被害人」委員會,最近調查結果公布,指出原因包括年輕人沒家教、學校教育失敗、警察無能和年輕人沒責任感。委員會也發現,有些低收入社區並沒有暴動,因為這些社區的年輕人覺得社區是自己的,打劫社區就等於搶自己。
這項調查深具意義:沒責任感造成社會動亂。負責的態度與行為要從日常累積,若每個人都「為自己負責」,集合起來就是「對社會負責」,這就是使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