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度的經濟發展,全球資源逐漸枯竭,儘管國際上不斷會商提出節能減碳的政策;但各國各有自己的考量。美國始終不願意實踐京都議定書的約束;歐盟也要對中國大陸的飛機徵收碳稅,但遭到中國民航局的杯葛。世界各國面對能源枯竭還是各有私心,始終沒有一致的解決辦法。
環保人士積極投入搶救全球資源的活動,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以《不願面對的真相》拿下兩座奧斯卡獎;但是也有人批評他「假環保」,因為他家中每年的電費和瓦斯費用高得驚人。說來十分諷刺,地球暖化現象嚴重,但全世界發電廠、汽車的生產量卻居高不下。
面對愈來愈枯竭的資源,浪費成習的人類當然只好不斷調高自然資源的價格,媒、石油,甚至於水費都節節高升,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馬總統到非洲布吉納法索訪問,看到布國小學生家中沒電,感嘆台灣人太不重視能源。「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實在應該珍惜能源。
愛護地球,以期人類能夠永續在地球上生存,唯有珍惜資源,大自然給予人類的資源;但是人類在晚近短短的一百年間,就耗掉了過去六千年資源使用量的數倍。物質愈發達,人類愈需要精神文明,否則必然產生失衡狀態,人類最終會自食惡果。
拯救地球要從每個人做起,回到過去,力行簡樸生活,唯有簡單的生活才能少耗費資源。現代有許多人過不慣物質文明的生活,回到鄉間與田野山林為伍,不使用科技產品,他們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一批對地球生態覺醒的人。十九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大衛‧梭羅在華爾騰湖畔自己蓋房子,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寫了一本《湖濱散記》,對後人有很大的啟發。
歐洲國家的許多綠黨也主張自求簡樸,他們支持簡樸是建立在減少使用自然資源和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上,儘管他們批評全球化是一種「新殖民主義」,但是觀諸綠黨在各國所獲得的支持度,顯然並非主流,可見人類對於環境、生態、資源的危機感還抵不過即時的享樂。
正因如此,才更要力行簡樸生活。釋迦牟尼佛是最早主張過簡樸生活者,他要求僧團飲食適量,日常生活中只有一缽三衣,同時不能砍伐花草樹木。這樣的理念到了中國為唐宋時代的禪者所奉行,禪宗的理念順應自然法則,把人的地位歸到宇宙之中,內則安住自性,外則隨緣度日,簡單、樸實、自然。
回歸簡樸的生活其實不困難,四十年前,台灣民眾過的都是樸實的日子,也沒有人過不慣;為什麼物質豐裕之後就要過奢華浪費的生活呢?在各種能源費用高漲的時代,也正是應該反思,應該回歸簡樸生活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