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經濟道德並重 富而不驕不奢

 |2012.05.06
1800觀看次
字級

德國明鏡週刊評論指出:「在消費瘋狂增長的影響下,受青睞的將不再是名車、金表、華服和豪宅,而是寧靜時光、足夠的水和空氣等基本條件。人們追尋物質奢華的過程,轉了一大圈,終有一天會發現,那些丟掉的樸素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奢侈品。」

人們對待財富的方式,與政治秩序、公共道德密切相關。在物質主義時代,追求奢侈感、上流感、成就感之餘,要反問自己:如何面對財富充沛之後的生活,如何讓財富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古代中國對商人及其倫理充滿戒懼和警惕,長期有「儒為名高,賈為厚利」的抑商心態;對財富帶來的道德和精神敗壞,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傳諸後世的家訓充滿這種警示;因此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格言代代傳誦。

類似反商心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是現代社會呈現的道德與商業、價值與財富之間的衝突。「占領華爾街」不只是「百分之九十九」對貧富不均的憤怒,也是對富豪階層既驕又奢的不滿。這兩年歐洲陷入歐債風暴,在面對疾苦百姓時,本就形象不佳的銀行家更顯冷漠自私。

日前西班牙全國大罷工,抗議高失業率,性工作者也走上街頭,宣稱拒絕接待銀行家,以此逼迫銀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為陷入經濟困境的家庭提供更多貸款。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書中指出:「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如果不能分流到大眾手中,在道義上將不得人心,而且有風險,因為它威脅社會穩定。」亞當斯密在稍後的《國富論》中,認為「經濟人」也應是「道德人」,國富只應建立在道德基礎上。

市場經濟是利己的,而道德是利他的,兩者存在拉鋸關係。有了錢,解決了貧困之後,生活目標和意義是什麼?

這是「占領華爾街」運動引起的反思,為了追求平等,市場經濟要多講道德,少一些利己,多一些利他。

今天全球各國的貧富不均,達到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峰。以台灣來說,貧富差距惡化速度驚人。二○一○年最窮百分之五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四點六萬元,最富有百分之五家庭平均年所得,高達四百二十九點四萬元,貧富差距飆升至九十三倍,是貧富差距擴大最快的一年,可能很快就要飆破一百倍,令人怵目驚心。

從塑化劑到瘦肉精,一件件道德淪喪的事,讓人想起美國政治哲學家亨廷頓說過的話:「單純的經濟成長會使社會的經濟、文化失去平衡,急劇增加的財富在無任何力量制約下,會瓦解制度,破壞法律,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可購買化,使社會結構趨於崩潰和混亂。」

「台灣錢淹腳目」年代,曾提出建立「富而好禮」的社會,這是針對每個國民而發出的呼籲;如今談論「富而不驕不奢」,則有兩個角度要思考,其一是人們要繼續追求無上限的經濟成長,還是寧靜時光等幸福指數。

企業家須把「經濟與道德並重」的思考更放在心上。當貧富差距飆至九十三倍,市場經濟已面臨崩潰,一旦人們無力消費,企業家必將面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困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