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楠正誠將軍一生征戰沙場,後被冤枉遭處極刑,心有不平,留下了「非理法權天」五個字,意思是:錯誤比不過道理,而即使有道理卻違反法治,也不行;法治由權力者制定,但不論有多高的權力,最終都比不過天理。
天理,指的就是因果。簡單的說,若要長壽健康,就要不殺生;若要為人敬重信服,則要誠懇不欺瞞;若求相貌端正得人歡喜,便要常說好話。佛教的因緣果報不假外求,生命的幸福與否,不在於做多少豐功偉業,而是唯有不斷向自心革命,由良善的行為、鼓勵的美言以及慈悲的心念,始得自在康泰。
菲律賓佛光山藝術學院在數年前,編排了一齣《佛陀傳》音樂劇,演員有七成都是天主教徒,透過音樂劇的詮釋,這些信奉天主教的年輕人,都攝受了佛法的寬闊安然,其中一位男學員,在其祖母的天主教喪禮上唱誦〈八正道〉,引起親人極大的震撼。這位青年笑笑的說:「很好啊!就是祝福祖母往生後,繼續走一條正確的道路。」
的確,觀念影響行為,行為養成習慣,進而塑造個性,決定命運。唯有正確的見解,啟發如理的思維,才能趣入無上的智慧,超越生死苦海。這些年輕人以音樂、舞蹈詮釋了佛陀的一生,也成功演繹了自己的人生。
課文中,佛陀以愚痴自利的漁夫、高傲瞋恨的轉輪聖王、進入無想定的二乘人,以及貪戀酒色的鄰居(凡夫),說明貪瞋痴三毒的煩擾,讓薄地凡夫及二乘人始終脫離不出「惑、業、苦」,也就是因無明熱惱而造業,感召苦果的生死輪迴;唯有以「戒、定、慧」齋戒身心者,始能脫離苦海。所以經典云:「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可見,種何種因,得何種果,因果朗然,絲毫不爽。
曾有佛學院的學生問星雲大師:「在忙碌的弘法事業中,該如何修行?」大師回答:「正常。」兩個字,意喻深遠。所謂的正常,不但要當笑則笑,當哭則哭,更要懂得安住當下,能動能靜,甚至平常生活中,要能發心吃飯、睡覺,發心與人廣結善緣。
「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耳中清淨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能懂得正常,明白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法則,才得「平常一樣花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開發出真善美的生命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