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念小學的孩子,因為學校考試考差了,挨了媽媽一頓打。那孩子的弟弟跟我說:「哥哥生活只考了七十八分,被媽媽打了二十二下手心。哥哥哭了,我沒哭,我也被打了十下……。」
對孩子要求當然是為了他們好,深怕他們輸在起跑點上。可是除了這次考試以外,孩子往後必須面對的考試不知凡幾,如果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而能真正將知識化成學問,是不是更好?換言之,考一百分的孩子也不代表未來就可以一帆風順。
舉個例子來說,那男孩的考卷上出了一題:「當下大雨、淹大水時,車子應該往高處放還是低處?」他回答了低處,得了個大×!我好奇的問他:「你怎麼會想把車子放在低處呢?」他不假思索的告訴我:「因為高的地方有土石流啊!」
你能說這孩子錯嗎?當然不,只不過這孩子思考的方向多轉了個彎罷了!換個角度來看,有這樣反應的孩子,將來說不定反而更能用不同的思考去面對自己人生的難題。我倒滿喜歡見到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雖然這樣的孩子在求學過程中,總會接連不斷的遭遇過多標準答案的荼毒。
從小,我也算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總喜歡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的看法,但往往得到的卻是多數同學們的訕笑!想起國中時代,差一分打一下的慘痛回憶,從小腿到屁股,幾乎沒一寸完好的肌膚。尤其是數學,從有記憶以來,幾乎沒考及格過,所以每每上數學課,總是提心吊膽的怕老師點我起來回答。但「莫非定律」說得極好:愈怕的事,愈容易遇到!因此我老是被數學老師修理。直到上了大學,接觸到不同的知識領域後,師長們才能以更理性、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我的與眾不同。
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于美人曾經說過一句很棒的話:「如果打真的有用,那又何必一打再打?」她說對了,這就是現代為人父母者難為之處。「不打不成器」的古老觀念,仍時時牽動著這一代的父母,再加上現代生養的兒女少,以至於父母只能將心思與期望放在一兩個兒女身上。
在我還沒結婚前,就有朋友對我的一些樂觀隨緣態度,抱持著結婚過後就會改變的想法。而今有了兒女,他們又會說:「等他們上小學之後,你就會面對現實了!」儘管我現在還是一貫樂觀隨緣的看待孩子們的成長。
我常跟兒子說:「老爸絕對不以體罰當成唯一的溝通方式對待你們。或許哪一天你們抱了個大鴨蛋回家,老爸還會笑笑的對著你們說:『哇!好大的鴨蛋,今晚可以加菜了呢!』」
或許這是我走過千山萬水,歷經生命幾番波折後,才有的豁達吧!至於分數重不重要?就在於自己怎麼看待生命的價值了!真正學到人生的教訓,有時反而能讓自己得到更多,至少我是一直這麼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