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詩人周漁璜(一六六五││一七一四),名起渭,號桐野,貴陽青岩人。他曾奉旨閱兵江淮。一日閒暇,前往鎮江著名的古剎金山寺遊覽。金山長老聽說欽差大人生於「蠻荒之邦」,便想一考蠻荒之官的程度。當時恰好暴雨驟至,淋打著江邊的沙灘。長老故作謙遜地說:貧僧偶爾想到一副對子的上聯,苦於不知下聯應如何應對,懇請大人賜教。接著念出了上聯:
雨打沙灘,
沉一渚,陳一渚;
周漁璜洞察其意,指著祭壇上搖曳不定的燭光回答:
風吹蠟燭,
流半邊,留半邊。
長老十分驚駭,連聲稱讚:「奇才!奇才!欽差大人真是奇才!」原來,上聯的「沉」和「陳」、下聯的「流」和「留」,都是音同義不同的。
康熙年間,貴陽來了一個有學問的巡撫。在一個圓月朗朗的夜晚,他帶著一幫清客,到南明河畔賞月,看到樹木的倒影橫在江上,忽生奇思,隨口吟出一個對題:
樹影橫江,
魚游枝頭鴉宿浪;
清客們搖頭晃腦,紛紛讚賞,卻沒有一個人能對出下聯。
後來,巡撫就把這半副對子貼在城門上,並加貼告示,以重賞徵對。一日,周漁璜上貴陽,見了告示,一把扯下。
當時的周漁璜還是個小孩,守告示的公差十分驚奇,很快把他帶上公堂。巡撫命他當堂對,周漁璜提筆一揮而就:
山色倒海,
龍吟岩畔虎眠灘。
寫的也是倒影,生動逼真,巡撫拍案叫好,叫人端出金銀相贈。周漁璜分文不要,只想要幾本書,巡撫就叫人挑了一擔書給他送去。
又有一天,周漁璜經過一個寨子,見男女老少守著一口枯井發愁,不知出了什麼事,他走過去問一位老人。老人告訴他說:「村子長年缺水,去年挖了這口井,誰知才出了一晝夜水,就又乾涸了。後來有個道人到井邊,用木炭在石壁上寫下了半邊對子,說只要有人對上了,井水自然會冒出來。可是村裡沒有識字人,沒法對,所以發愁。周漁璜到石壁前一看,果然有一行字:
彎腰桃樹倒開花,
蜜蜂仰採;
他想了想,安慰大家不用焦慮,隨即從地上撿起半截木炭,在石壁上寫出下聯:
歪嘴石榴斜張口,
喜鵲橫戡!
剛一落筆,只聽咕嚕一聲,井裡又冒出水來了。
從此,人們把這口井稱為「漁璜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