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決定出山最關鍵的一節,說劉備看中諸葛亮的才華,一而再,再而三執意要見諸葛亮,請不出諸葛亮誓不罷休。
不過有說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比這兩部書更早些的史家著作中的說法恰恰相反,說「三顧茅廬」是諸葛亮和老師、岳丈共同精心設計的一場「毛遂自薦」的大戲。
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給他分析天下形勢: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中原後的下一個進攻目標必將是荊州;而經過多年養精蓄銳的江東孫權,兵強馬壯,對荊襄八郡虎視眈眈。所以荊州目前面臨北方曹操和南方孫權兩面威脅,戰事一觸即發。
而荊州牧劉表還缺乏應對之策。劉備和劉表都是大漢貴冑,劉備眼下沒有立足之地,這時來到荊州,必定是指望劉表給他一個安身之處,同時靜觀時態。
諸葛亮對劉表、劉備的才學與為人尚不了解,司馬徽進一步分析說:
劉表當年是洛陽「八俊才子」,才學當在劉備之上,如今又是八郡之主,權勢與劉備不可同日而語;但劉表不懂軍事,是依靠外族蔡氏支撐局面,兒子劉琮又不爭氣,勢必難成大事。
而劉備成名前雖是販履之人,但他天生就是領袖料,沒什麼本事卻可令有本事的人心悅誠服,他善於相人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手下的蓋世英雄關羽、張飛哪個對他不是忠心耿耿?
但劉備雖縱橫天下而大業難成,是因為他身邊缺少為他出謀獻策的軍師。如果你願意輔佐劉備,或許能給你一展平生所學的機會。
於是諸葛亮直奔樊城想見見劉備,出於禮節的劉備接待了諸葛亮,並問治軍理國方略。諸葛亮答:「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身,後理人。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
劉備又問為政之道?
諸葛亮答:「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術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大凡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
劉備聽一聽有些心不在焉了,但覺這個年輕人頗有點墨水,準備挽留;可諸葛亮心裡已不悅,起身告辭。劉備看諸葛亮去意已定,也就作罷。
第一次登門求職的諸葛亮當然是失敗的。他向岳父以及老師做了回報。
岳父黃承彥說,人的才學本領就是為了有機會施展而準備的,時機沒來到,人要耐得住寂寞。但機會也不是完全等來的,可以創造機會讓它來找你。
老師司馬徽了解情況後也說,前些日子徐元直想投靠曹操,我要他不如先投劉備,打擊曹操,自然會有個好前程。而你現在最急的事情是先繼續留在隆中研究戰法,完善八陣圖,遊歷西川五十四州,親自查勘地形地勢,其他我自有安排。
諸葛亮依著老師的指導去做了功課,而且在遊歷山川形勝的同時,還訪賢拜友,以擴大自己的資訊網絡;而司馬徽則在一次聚會上,不露痕跡地向劉備推荐了諸葛亮,說:「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他沒有說破「伏龍」就是諸葛亮,反而推薦了徐元直,並安排他隱姓埋名到劉備駐紮的樊城應聘。
劉備以為徐元直就是「伏龍」,拜他為軍師。徐元直也果然厲害,一出手就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
後來在去許都的路上,徐元直對劉備推薦了勝過自己多倍的「伏龍」諸葛亮。這時,劉備才如夢初醒。徐元直還告訴劉備,「伏龍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於是劉備決定登門拜訪。
司馬徽擔心劉備猶豫,又親自找到他強調諸葛亮是「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啊!就這一句,劉備緊急備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山。
司馬徽把情報迅速傳遞給黃承彥,黃承彥連夜趕到臥龍崗,親自為諸葛亮設計「三顧茅廬」的大戲:
第一齣戲,請隆中鄉鄰幫工,在稻田裡即席吟誦,讓劉備看看隆中的農夫如何有學問。
第二齣戲,請回家探親的崔州平、孟公威兩位「伏龍」的同窗好友與劉備見面友情客串,為諸葛亮出來前暖個場。
第三齣戲,黃承彥親自出來做個陪襯,讓沒見到諸葛亮的劉備不虛此行,使他更加迫切地想見到臥龍。
可以說正是司馬徽、黃承彥兩位老先生的運籌帷幄,才使得「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絕唱。而諸葛亮出場後演出效果如何,請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便知。
可見,再有水平的人才,要想引起用人單位的特別重視,出場亮相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氣氛,皆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