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對動物的慈憫悲心,不僅社會輿論出現了以「人道」方式飼養經濟動物的呼聲,各宗教人士也紛表支持;但基於教義不同,宗教對人道飼養的觀點,也出現了佛道與神道迥異的立論。
佛教基於「眾生平等」的信念,除了維護「人權」,也強調「動物權」。玄奘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昭慧法師表示,民眾落實「人權」前,不妨從「動物權」下手,因為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單純,沒有複雜的意識型態,亦無曲折的恩怨情仇,所以對牠們生起護念之心,比起對意識形態的死對頭或恩將仇報的寡情者,似乎容易得多。尤其在經濟效益的考量下,經濟動物的生命已極其短暫,應讓其擁有從容悠遊的生存權利。
「探討人道飼養仍存在危機,並非代表『肉食』是沒有問題的。」昭慧法師表示,沒有任何的肉食,不是透過動物的「死亡」而取得,吃肉除為動物招來無邊的痛苦,也間接危害人類的健康,更衍生環保、衛生等諸多問題,而世人聞而色變的狂牛病、禽流感、瘦肉精,也僅是冰山一角罷了。
昭慧法師強調,動物遭受非人道飼養的處境,並非完全無法改善,改善之道不能只倚仗道德勸說,還必須輔以完善的法律為後盾,「總而言之,仍得回歸佛教眾生平等的精神,體認動物亦等於生命的事實,『以素食代替肉食』,方是根本的究竟之道。」
有別於佛教「擇素捨肉食」的觀點,輔大神學院院長曾慶導表示,他對佛教基於對動物的同理心感到敬佩,但基督教並無輪迴的概念,而認為動物的肉是人類可合理取用的,為維生需求而吃肉實無可厚非,而對無視於動物天性的飼養方式,只考量經濟效益的作為,也可理解業者的心態。
「順應自然對待、飼養動物,才是人類源遠流長的生存之道。」曾慶導表示,人類飼養動物滿足基本需要即可,莫因欲望貪求而違背自然,甚或試圖改變自然原則,否則自然失去調和,將為人類帶來得不償失的反撲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