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梁實秋在追悼妻子的深情之作《槐園夢憶》裡,追述了夫妻生活中真摯的生活點滴。其間有關植栽的書寫,又彷彿是在營造一座文學花園,融匯了從大陸到台灣,數不盡的春花秋實。
打開回憶之門,繽紛的花影隨之映入眼簾,舉凡櫻花樹、蘋果樹,甚至西府海棠,梁氏夫婦雖然經歷半生顛沛流離,卻無論走到哪兒,都能把小院種得滿滿的。像是樹秧很大的雙瓣櫻花,能引來滿院子嗡嗡的蜜蜂聲;蘋果也結實不少,惹得鄰居惡童偷盜;胭脂色粉紅花苞的海棠樹更為程季淑所欣賞,花瓣襯上翠綠嫩葉的嬌豔欲滴,繁花如簇,如火如荼,春光滿院,生氣盎然,令人流連忘返。
梁氏在花樹滿園的畫面裡,追尋起新婚不久,在北平老家垂花門外有一棵梨樹,因多年生長而撲上了房簷,幾乎將整座院子盡遮蓋了,梢頭結實纍纍,亦蔚為壯觀;然而梁母卻聽信旁人饒舌,說梨與離同音,不祥,於是下令砍伐。熱愛花木的新婚媳婦不敢違抗,只能眼睜睜看著樹被砍倒,而心中為之不懌。
許多花木似乎只要經過程季淑的植栽,便能茁壯生長。她曾種下四株紫丁香,卻由於生長快速而妨礙人行,且丁香花開時香氣四溢,所招引蜂蝶更是終日攘攘不休;此外,老宅前院簷下原有兩畦芍藥本已奄奄一息,經過季淑翻土施肥之後,終日覆以積雪,到來春便又新芽茁發。而梁家書房簷下多蔭,季淑於此地種了一池玉簪,依舊是抽蕊無數。
然而,就在賞花的當下,軍事情勢逆轉,長江天塹一葦可渡!廣州震動,人心惶惶。當時教育部計畫在台北復設國立編譯館,梁實秋接受了邀請,便於三十八年六月渡海來台。
定居台北後,程季淑對於花木興致不減,便在後院牆角搭蓋竹棚,養起洋蘭和素心蘭;而院裡另有南方著名的花木含笑,英文叫banana shrub,花香略帶香蕉甜味,亦成為夫妻倆倉皇亂離心境下的一大慰藉。當時雲和街梁氏寓所另有一棵麵包樹,著名文學家陳之藩、孟瑤等人便都是這樹下談天的常客……
正是這一生繽紛的花木之情,使得梁實秋的悼念文章,篇篇聲情具現,因而使得全書充滿了含蓄醞藉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