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一篇以台灣人才外流為借鏡的演講,在台灣媒體曝光後,引起廣大討論。事實上,台灣白領薪資早已不如對岸的中國大陸,且早在二○○六年Andrew Ross的著作《當產業都外移中國之後》中,就已深入剖析台灣白領勞工薪資不如中國白領的狀況,以及起因。
Andrew Ross認為,台商西進後,看見中國勞動市場的低薪與勤奮,從此,便不斷以此作為壓制台灣勞工薪資的理由,Andrew Ross稱此為「勞動套利」,實際上,台灣媒體多年來也都配合此類論點,不斷站在資本家的角度發表文章,使得台灣勞工不敢要求加薪。
殊不知,台商拿來和台灣白領比的薪資,乃是中國農民工的薪資,某種程度上,是台灣現在大量外包給外勞的藍領工作。也就是說,台商長期以中國藍領的薪水和台灣白領的薪水相比,以致於不敢要求薪資調整。
勞委會日前也坦承,台灣留不住人才的主因是薪資結構。
外商公司聘請台灣白領員工外派海外,待遇是在台灣做同樣工作的一倍以上。好比說,筆者一位大學畢業的朋友被外商銀行外派到新加坡,一個月薪水有一百三十K,在台灣卻只有六十至七十左右。既然往外跑的薪資較高,自然往外找工作,人往高處爬嘛!
除非台灣的白領階級有覺悟,了解台灣企業就是明顯壓低台灣白領薪資,除了勇於爭取應得的薪資外,還要勇於出走,到海外創造自己的舞台,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可謂「菲律賓化」了,光是常駐中國的台商台勞,就將近二百萬人,還不包括近年大舉出走到新加坡、香港、澳門與南韓等國的人。
很不幸地,國家和財團聯手壓低勞工薪資的結果,逼得台灣人才出走,直接、間接造成台灣的菲律賓化,除非政府和資本家願意改變,願意提高薪資。
幸好,近來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有一批有能力的台灣年輕人,選擇效法一九七○年代台灣中小企業主的做法,開始新一波的創業潮,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自立門戶,若政府願意輔導,創投願意關注投資,十年後,台灣也許又是一番氣象。
跌落,是為了再奮起而做準備,筆者相信,台灣有能力再奮起,只要勇敢面對問題,而不只是消極的逃避!
龐詢悔(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