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索尼(Sony)團隊連續六年贊助缺乏資源的公益團體與偏鄉學童數位影像設備,並舉辦攝影比賽,為學童開拓視野,也增加生活、文化的刺激。最近他們在門市舉辦「分享愛.影像展」,作品來自學童歷年拍攝的故事,與台東家扶中心小朋友的生活影像。值得觀察的是,當學童接觸科技影像及學習後,開始關懷周邊環境與事物。
新北市濂洞國小的三位小朋友,游佾義、柯翰心、陳昌裕,二○○八年十月拍攝的作品「黑暗中的光明」,是描述漁港旁海巡署人員保護海洋及防止走私的故事,他們了解共同維護環境的觀念。同年十一月拍了第二個作品「基隆山下的芒草」,了解濂洞國小常舉辦芒草DIY、校外教學的原因,那是學校周邊的物種地貌。
隔年三月,作品「看我是怪獸」擴大認識範圍,遍及新北市與東北角的文化景觀,明白油毛氈與柏油製成的黑屋頂和鐵皮、水泥、磚塊組成的新建築有何不同,還做了白屋頂及黑屋頂的隔熱實驗,恍然大悟東北角要用黑屋頂的原因,因為這裡風比較強、氣候比較冷。老師說,他們漸漸體會到自己與環境、家鄉、社區的連結,從無感變有感。
感受自然與親情
二○一○年二月,嘉義龍港小六生王琇玉、黃賸穎、何佳秀拍的作品「撿蚵底的背影」,是記錄素有蚵仔王國的嘉義東石鄉,剝牡蠣成特殊景象,訪問後得知只有經濟狀況不好的婦女和婆婆才會去撿蚵底,她們坦承常被割傷,但能貼補家用又能與親友閒話家常,因此喜歡這份工作。小朋友認為長輩刻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更多學生學習;四個月後,他們的第二個作品誕生,感受到海洋是造物主給東石人最寶貴的自然資源。
偏鄉學童常覺得自己比不上都市學童,有自卑感,南投鯉魚國小的林昶明和邱云楦,分別以作品「神氣的黃嘴角鴞」、「我們兩人是一班」表達對現況的感受和特色。
「神氣的黃嘴角鴞」描述當地的物種黃嘴角鴞,「我們兩人是一班」則述說一個班級雖只有兩個人,看到對方到校,表示全員出席,但同學就跟家人一樣,一點也不寂寞。
金門正義國小的作品「網住親情」,最打動大人的心,小朋友說,最感謝外公每天到海邊抓魚、挖蛤蠣,讓家人吃到豐富的山珍海味、有充足的營養,讓他們健康長大,不禁想大聲說:「外公我愛你。」
透露寂寞窮困感
台東家扶中心小朋友的攝影,也傳達很多不為人知的心聲,例如「陪伴」形容告別了山上的家,獨自來到海邊的家扶,以為自己是孤單的,原來這片天空一直陪伴著;作品「回家」描述傍晚走在鐵道上,看見一個阿伯騎單車要回家,而自己究竟要去哪呢?
弱勢兒、離開部落的兒童,透露他們的寂寞、失根、窮困感,其中不乏早熟的堅強,作品「創造一個微笑」就說:「我用海水在石頭上畫了一個笑臉,我創造了一個微笑,風吹過來,把微笑帶走,但……他又還給我了!看!現在不是在我臉上嗎?」
南投親愛國小萬大分校教師洪雅玲表示,科技影像幫他們了解家鄉、環保、種樹,現在孩子也會整理校園!「小朋友當特派小記者後,訪問大人時,還會教大人怎麼保護這塊土地。」一開始小一生把相機當玩具,久了才知是工具,現在則視為傳達意見的方式;山上的孩子不怕生,卻從未深入應對需要思考的話題,有了相機後,不只敢回應問題了,還喜歡觀察別人說話的反應。
更多影像可上官網瀏覽http://csr.son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