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故事】 詠竹諷竹兩樣情

陳良吉 |2012.04.11
7670觀看次
字級

竹子四季常青、中空有節,是傳統文化謙虛與氣節的精神象徵。是故歷史上的文人雅士都喜好以「竹」,作為直抒胸臆的對象,或詠、或畫、或寄託、或自我期許,如:

南朝劉孝先〈竹詩〉:「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負心」,以竹子的高拔堅貞暗示自己「待人賞識」;又如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的「竹解心虛即我師」,歌頌竹節的中空謙虛;宋蘇東坡更有「無竹令人俗」的千古佳句,詠懷竹子堅貞中直、守分有節,不為世俗所移的正直不屈。

但真正讓竹進入到自己生命,並藉以開展出獨特人生哲理、豐富創作歷程的,首推「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對竹可謂一往情深,嘗言:「唯有竹為君子伴」,更提出以竹為中心的創作理論,認為藝術創作必經歷「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種境界;其〈題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更是道出竹子忠義節烈、堅韌不屈的剛正力道。

雖然歷來詠竹者眾,但是清末民初的社會運動家丁文江,卻獨有不同見解,其〈諷竹詩〉云:「竹似偽君子,外堅卻中空。根細好鑽穴,腰柔善鞠躬。成群能蔽日,獨立不禁風。文人多愛此,聲氣想相同。」

他顛覆自古以來一切歌詠竹子的文化美德,認為竹子雖然外表中堅,卻是缺乏實質內涵的偽君子,好鑽營的深根與善逢迎折腰的特性,正是其搖擺原則的生存之道。尤其是竹林成群時能擋風直立、蒙蔽烈日;落單時卻是難以禁風、不堪一擊的窘境,點出小人那種遁入群眾、好結黨營私,進而隻手遮天的醜陋特性。

最後兩句更是對千古詠竹的強烈批判,認為只會賣弄學問的文人,與自己筆下的竹子聲氣相通,著實一無可取。如此諷詩、如此觀點,堪稱翻案奇絕。

但天地本無情,竹乃自然產物,有情者唯人而已。故詠竹、諷竹,不過是對一種事物,兩種不同生命態度的衍伸,一切的觀感皆來自於內心眼光對外在世界的解讀、評判與構建;而最有風度的,還是常青直立的竹子,始終沉默不語地隨風搖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