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愛樂時光》的人,可能會想翻出曾愛不釋手的CD,聽一聽;或想重回曾流連忘返的舊地,看一看;甚至想撥電話給久未聯絡的老友,聊一聊。
德國片《愛樂時光》描述一九四一年的烏克蘭小鎮,移居來此的德國啤酒廠廠長千金,喜歡拉小提琴,結識當地很會拉小提琴的軍人家庭之子,和鋼琴彈得很棒的醫生女兒,三個小朋友以樂會友,成為莫逆。不過無情的歐戰戰火,不僅摧毀他們的家庭與音樂世界,更強迫他們生離死別。
影片以倒敘方式,從一位白髮蒼蒼的女樂師準備舉行小提琴演奏會,意外獲知故友來找她的消息,開始回憶童年一段難忘的時光。片名有雙重寓意,既可解讀為「喜愛音樂時光」,也有「珍愛歡樂時光」的含意。
片中最動人的,是三個小朋友真摯的友誼。他們分別來自上流社會、小康之家、平民家庭,而且潛藏著德國與猶太的種族衝突問題,不過小孩子的純真,能跨越大人製造的階級藩籬,卻難以躲過戰爭帶來的仇恨殺戮。
正如劇情並非像片名全然溫馨美好,而是在柔和悠揚的音樂聲中,慢慢讓殘酷戰火延燒,三個小朋友相繼遭遇逃難、轟炸、離散、死亡,小小年紀就面對現實人生的悲歡離合,令人感傷。
戰爭是人為造成的,無辜的男女老少只能隨命運安排。片中很會彈鋼琴的小女孩,被送進集中營,不幸死了;很會拉小提琴的小男孩,也進了集中營,幸運沒死,卻再也無法拉小提琴;原本才藝都不如以上兩位小朋友的小女孩,幸運躲過戰火,而且淬鍊出更高的音樂成就。
導演羅森穆勒出身德國富裕之家,坦承《愛樂時光》的故事靈感,來自於耳聞父親早年經歷戰爭的親身體驗。如果人生與戲兩相對映,或許在片中啤酒廠廠長千金,與現實中導演的父親之間,有著某些微妙的關連。
影片最後,兩位因戰爭分隔幾十年的老友,終於重逢,在溪畔憶當年,看似蒼涼,其實能在有生之年再見一面,何其有幸。
誰說往事盡如煙?往事與故人都是值得回顧的。只是人生不能一昧陷溺追憶似水年華,溫故是力量,知新是方向,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時光,都要珍愛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