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現實
片中,貝比有大學文憑卻找不到工作,丈夫也長期失業,為了養育小孩與房屋貸款,她選擇來台灣,六年工作約滿,她回故鄉,仍付不清貸款,還發現老公有外遇,等小孩長大她老了,總算可以當自己的主人。圖/麵包情人電影
文/葛大維
理想和現實
片中,貝比有大學文憑卻找不到工作,丈夫也長期失業,為了養育小孩與房屋貸款,她選擇來台灣,六年工作約滿,她回故鄉,仍付不清貸款,還發現老公有外遇,等小孩長大她老了,總算可以當自己的主人。
羅莉塔高中畢業,為了小孩念書等問題來到台灣,同樣工作六年,回去後發現,很多錢都被老公賭博輸掉了,她的孩子即使大學畢業仍找不到工作,弟妹歐妮也選擇像羅莉塔一樣,來台灣當菲傭。
艾琳和瑪琳在台灣只工作兩年,就因為看顧的老人自殺等不同問題回菲律賓。艾琳選擇獨立經營手工飾品店維生;瑪琳老公過世,她為了生活,又選擇去以色列當外勞。
導演李靖惠在一九九六年,準備赴紐約念書前,養育她的外婆生病,必須送進安養院,後來外公也進了安養院,她去安養院陪伴外公、外婆時,發現院中住的老人和照顧老人的善良菲傭們,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她決心用影片記錄下來。
她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拍攝,先完成以自己外婆想回家的《家在何方》及外婆愛情故事的《阿嬤的戀歌》,還有院中一位張奶奶從上海來台,結果住進安養院的《思念之城》等三部紀錄片;《麵包情人》則歷時十三年、四度赴菲才完成。
Money和Honey
《麵包情人》片名來自貝比和羅莉塔愛唱的菲國通俗曲,歌詞中的Money好比麵包、鈔票,Honey就像老公、小孩,她們為了鈔票必須捨棄家人來台工作,本以為辛苦幾年就可以有Money又有Honey,沒想到工作幾年後,發現理想和現實仍有差距。
所以李靖惠在《麵包情人》試片結束後表示,她家和許多家庭一樣,不得已把親人送進安養院,遇到一群為Money捨Honey的菲傭,用愛照顧長者的生命,她感謝她們陪伴她的外公、外婆離世,稱她們為「菲媽」。
因應台灣居家照顧與安養院的實際需要,來台工作的外傭前仆後繼,無論什麼樣的菲傭,他們來台灣的目的都一樣:為了賺錢。這些菲傭在某些方面,和之前備受關注、被稱為外勞的遊學澳洲打工族,何嘗不是異曲同「工」?甚至在台灣本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Money、Honey難以兼得的問題,不分國、族、家,都必須做取捨。
既然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取捨後的結果如何,就沒什麼好抱怨的,倒不如學學貝比和羅莉塔,回菲律賓後發現沒得到理想的Money或Honey時,樂觀的說:「我沒有失望,因為夢想從未實現過。」
《麵包情人》除了呈現李靖惠理想的菲媽生命力,更清楚傳達:「有能力」做選擇的時候,已是福氣,無論有沒有得到Money或Honey,都要認真、樂觀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