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約生於西元前五三五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春秋時期吳國名將,被譽為「兵學鼻祖」,後人又尊稱為「孫子」、「兵聖」。著有《孫子兵法》共八十二篇,但只有十三篇存世,目前為止,孫子仍被視為中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軍事家。
孫武的先祖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因陳國內亂,逃到齊國,改姓田。齊景公時,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國有功,賜姓孫,食采於樂安。
因家學的薰陶,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研讀古代軍事典籍、用兵策略。後因齊國的紛爭和內亂,離開齊國到吳國,並在吳國結識了伍子胥,成為莫逆之交。
初到吳國,孫武潛心於兵學,總結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著書立論,成就《兵法》一書。經伍子胥的舉薦,以所著《兵法》獻與吳王闔閭,吳王看後讚歎道:「真通天徹地之才也」,遂拜孫武為將軍。
傳說吳王曾命孫武在吳宮演練宮女,「小試」兵法,孫武誅斬違犯軍令的吳王兩位寵姬以正軍規,反映其從嚴治軍的為將之道。
西元前五一二年,孫武隨吳王和伍子胥征討楚的屬國鐘吾(今江蘇宿遷東北)、舒(今安徽廬江縣西),連戰連勝;越六年,吳王拜孫武為主將,率三萬精兵,先後用「半渡而擊」等戰法,十一天行軍七百里,五戰五捷,一舉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棄城倉惶南逃。
此戰成了中國戰爭史上以三萬人勝二十萬人的光輝戰例,戰國軍事家尉繚子讚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西元前四八四年,孫武輔佐吳國新王夫差,在艾陵之戰中戰勝齊國,使吳國國威大振,在兩年後的黃池會盟中取代晉國成為霸主。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指出:「(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子兵法》不僅在中國產生積極影響,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向人透露,他的軍事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在《孫子兵法》就可以找到;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也一直把《孫子兵法》訂為必讀教科書;而許多日本企業家,也都把《孫子兵法》作為商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