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昨天公布「台灣幸福感」調查,國人的幸福感平均為六十四點二分,是「幸福小資族」,但社會的快樂程度,只有不及格的四十八點九分,是「幸福清寒族」。
國際知名調查機構蓋洛普,日前公布最新全球「人民生活幸福感」調查結果,儘管有百分之三十一的國人,認為自己「生活美滿」,並有七成九對生活品質滿意,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但有高達六成四的民眾不滿意現在的生活。
兩項幸福感的調查結果,都顯示國人的幸福感偏低,比不上紐、澳等其他已開發國家,顯示台灣整體大環境有改進之處。
追求高度經濟成長與科技進步,多年來成為了舉國上下一致的目標,這種「強國富民」的集體價值觀,雖擺脫民窮國弱的困境,躍升為國家發展的典範,然而,在過程中卻喪失了一些東西。
曾幾何時,國人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職場出現各種非典型就業,薪水不增反退,成為了上班族的夢魘,年輕人工作不好找,起薪低得可憐,買房子成為奢求,遑論生育小孩,學者也表示,薪水所得與就業是民眾幸福感的關鍵。
其次,油電、健保費、大學學費和民生物資都上漲,壓得升斗小民喘不過氣,各項食品屢屢被驗出含有毒物質,造成人心惶惶;長輩們更感慨,從前社會的人際互動熱絡和睦,如今卻疏離淡薄。
這些都會讓人民感覺不幸福,社會是「幸福清寒族」,呼籲政府在追求高經濟發展時,要了解經濟指標不代表國民心靈幸福指數,也應該借鏡不丹的「國民總幸福量」,以非經濟指標為基礎,通盤檢視與省思目前所有政策,設法改善大環境,讓小我幸福與大我快樂齊提升。
翰林(南投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