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然而,怎樣才能愛得恰到好處,就是一門學問了。
有一回,我搭火車出差,看到鄰座有個年約三、四歲的孩子,手裡抱著一大盒組合玩具。那玩具並不便宜,母親顯然是很寵他;但是,這孩子並不快樂。他嘟著嘴,不斷地吵著:「媽媽,我要玩!媽媽,我要玩!」媽媽則不停地喝斥他:「不可以!」
包裝好的組合玩具當然不適合在車上玩,它很可能散落一地,萬一有一塊找不回來,整套玩具可能就不完整了;可是,讓孩子「望梅止渴」,小小年紀的他又怎麼做得到呢?於是,孩子從吵鬧變成哀嚎,媽媽也從斥責變成打罵,小朋友的屁股挨了好幾下,我們這些同車廂的人則忍受了半個多小時悽慘的哭聲和更久的吵鬧聲。
這個母親不愛孩子嗎?我想,沒有人會這麼說。不過,這位媽媽顯然不是沒有經驗,就是考慮得不周全;她的愛,顯而易見地少了幾分智慧與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會「感同身受」,在買玩具的同時便能設想:「他會不會馬上想玩?」「如果不能在車上玩,他會不會生氣?」「孩子在長途的車上會不會覺得無聊?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不無聊?」有了這些考慮之後,父母可能就不會買那組昂貴的組合玩具,而改買「馬上可以玩」、「不怕弄髒」、「丟掉也不可惜」的便宜玩具。
我在自己孩子幼小時,每遇長途旅行,都以「戒慎恐懼」、「如臨大敵」的態度來做準備。我總認為,大人可以忍耐旅途中的種種不便,但不能期待小孩子也能忍耐。為了不讓孩子在長途旅途中受罪,我一定會準備一些點心、飲料、故事書、錄音帶、幾個輕巧的玩具等。
假如那陣子剛好買了適合在車上玩的玩具,我會先藏起來,待搭車那天才拿出來。孩子們看到新玩具時的喜悅和新鮮感,往往可以持續半個小時以上。只要隨時再以窗外景致做點「機會教育」:「啊!你看那是什麼?」這趟旅程就可以既輕鬆又豐富。
等孩子再大一點時,我們就會在車上玩「成語接龍」、「故事接龍」等遊戲來打發時間。當然,如果搭乘的是大眾運輸工具,我們會控制音量,不去干擾鄰座的安寧。經過這樣精心的安排,我的孩子在這種旅程中幾乎都很快樂。
「站在孩子的立場,從他的角度去想事情。」的確是為人父母者可以培養的一種新好習慣。一旦它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你就能愛孩子愛得更有智慧,不怕把孩子寵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