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一切都在熾烈的燃燒中……」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伽耶山垂示:「是什麼在燃燒呢?這是人的感官六根與外境六塵在燃燒,是根與塵的接觸在燃燒,是接觸後生起的感受在燃燒。」
「小火尚可以抑制。當感官觸境,生起樂、苦、不苦不樂感受時,隨時都要善加看護,切莫使這些感受擴張、升騰成貪欲、瞋恨、癡迷;不然,星星之火就可能蔓延為燎原大火了……」
一九九八年,出於對佛說《一切燃燒經》的感動,我繪成「火宅清涼」油畫。圖中呈現山林大火間,一修行人垂目禪坐,以定慧安息了心靈中隨時可生起的火災。
由緣起觀之,人生在世,即使善加收攝諸根,總也不能免於感官與外境的接觸,以及隨時隨地都輪替出現的樂、苦、不苦不樂感受。這些感受也正是最佳的修行所緣。如能依佛所說:「樂受不生貪、苦受不生瞋、不苦不樂時不生愚痴。」便是一步步趨向解脫的修行之道了。
當代的修行人,如泰國的森林比丘阿姜放對古典《一切燃燒經》有著清新的回應,他說:「解脫了的心,就像空氣中的火元素,它並未消失,依然充滿虛空,只是沒有被燃著而已……當這顆心從雜染煩惱中「熄滅」之時,它依然存在;但當新的可燃物來臨時,它並沒有著火、沒有執取——連自身都沒有。此即所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