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張曉風昨天在內政委員會質詢,說外配愈多,台灣剩女愈多,台灣有很多適合結婚、非常優秀的女子被台灣拋棄,這是民族巨大的損失,「愛台灣就要愛台灣女人、愛台灣就要吃台灣牛肉、愛台灣就要吃台灣豬肉、愛台灣就要用台灣勞工」。
台灣的不婚與晚婚問題日趨嚴重,嚴重影響國家發展,的確是重要的社會、公共議題,必須尋找解決辦法,然而,張委員卻把部分台灣男人娶外配,與「愛台灣」聯結,讓我驚訝不已。
首先,台灣並非只有男人娶外配,女人也嫁外配,今天之所以女性外配較多,一來是女性大多跟隨丈夫居住,二來是外籍丈夫要申請入台灣籍,比女性困難,如果立委推動修法放寬外籍男配偶取得居住、公民權,台灣應該有更多外籍男配偶。
其次,張委員說,台灣男性寧可娶外配,是因外配比較好控制、聽話,我認為這是誤解與偏見,雖然有不少中下階層的台灣男性娶外配,但也有留學男性娶了外配回國,竹科還將整批男性員工帶到東歐娶外配,外配並不一定好控制、聽話;就算台灣男性因聽話娶外配,那該問的是,為何台灣女性給人不聽話的印象?
再者,愛台灣是否就要根留台灣、聘用台灣勞工,從台灣過去數十年來的高移民與雙重國籍比例,還有近二十年來台灣製造業外移來看,似乎沒有必然,不知張委員的邏輯是怎麼來的?
此外,張委員認為台灣女性不婚是被台灣拋棄,並且認為人必須結婚才是幸福的,是單身歧視,為何結婚才有幸福,單身難道不能過得很快樂?
更重要的是,台灣男性娶外配是經濟因素,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因低薪與過勞,沒心力談戀愛、沒錢結婚,甚至不結婚是因娶不起,加上台灣想婚女性普遍仍有高成就婚的想法,想找比自己優秀的男性結婚,當台灣落實兩性平權,女性社經地位大幅提升時,必然有男性被排除,不得已向社經狀況比台灣差的東南亞等國尋找配偶。
這是社會變遷所造成的結構問題,並非怪罪單一性別方就可找出答案或解決,而且,少子化趨勢下的台灣,本地男女結婚不願生育的比例逐年升高,如果不是外配願意生育孩子,部分緩解了台灣生育率,問題將會更嚴重。
我相信張立委是出於疼惜台灣女性,但立委具有高社會聲望,任何發言媒體都會報導,影響層面大又廣,願針對國家重要公共議題質詢是好事,但請本於證據或針對現象深入了解後再發言,不要憑主觀感受甚至刻板印象發言,請三思。
王乾任(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