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醫生,我的孩子在學校上課不專心、上課坐不住、成績退步……。」「醫生,我的孩子總是不理人、容易生氣、情緒起伏很大……。」
醫生:「那先排一個『心理評估』,來確認孩子的問題吧!」
家長:「為什麼要心理評估?我的孩子是注意力問題,心理沒問題啊。」
臨床上,常聽到家長認為接受心理評估意味著孩子心理有問題,甚至因排斥延誤孩子問題的確認,或花許多冤枉錢才知所做的評估無法釐清孩子的問題。
事實上,心理學其實涵蓋認知(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思考、概念形成、問題解決能力)、(情緒、遊戲能力、道德)發展與社會行為等面向。這些心理議題若因生理發展或環境刺激的限制,可能會衍生出不同的行為問題(有確切的行為問題,但不符合醫療診斷標準)或兒童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習障礙、自閉症類群、品行疾患等。
臨床心理師對兒童執行臨床心理評估的思考角度與治療目標與成人有些差異,乃因兒童的生理與心理仍處於發展中的階段,需考量孩子現階段的發展水準、發展任務與任何不利於孩子發展的危險因子,如生理疾病、環境(教養方式、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等)的限制。
因此,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評估與治療的重點會有所不同。以幼兒為例,臨床心理師的評估會著重於孩子的各項發展,如認知、語言、社會互動、遊戲能力、情緒發展,是否符合該年齡應有的水準。一旦落後於同年齡的發展,積極的療育(訓練課程)介入有其必要性,可縮短孩子與同齡孩子的差距。又以學齡兒童為例,此時期發展重點為學業成就與友誼的發展,所以,學習能力(如智力、專注力、記憶力、抄寫速度)、人際互動與情緒管理的能力是此階段孩子的評估重點。
孩子不同於成人,其大腦的可塑性高,其認知能力、行為與情緒問題,可透過認知訓練、情緒與行為管理,或調整親職教養的方式,或藥物的介入來改善。早期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早介入,可減少孩子未來所面臨的挫折與限制,亦可降低家長在教養上的無力感。
(作者為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師 張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