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是深藏不露,給人一種平庸的假象,而骨子裡則是「明白四達」。
中文的「愚」字,總會令人想到愚蠢、愚笨。但「愚」不一定就是蠢、就是笨。蠢和笨,可列為同類;「蠢才」與「笨蛋」都是指智商頗低的人,但「愚」字不同;唐代的柳宗元為其〈八愚詩〉寫〈愚溪詩序〉,全篇洋洋纚纚,以二十多個「愚」字連綴,可見「愚」字含義極廣。
「愚」字可以是謙稱,例如說「愚見」、「愚意」;「愚」字用作動詞,如「愚弄」別人,帶有欺騙性,可見「愚」字一點也不蠢;還有的是《老子‧六十五章》說的:「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謂古時候了解以「道」治國的人,不教人民鬥智的機巧,而是以「愚」治民,這裡的「愚」應解作純樸敦厚,不是常人誤解的「愚民政策」的貶義。
中國傳說有個愚公,典出《例子‧湯問》的故事:謂居住於北山的愚公,年已九十歲,要移走太行、王屋兩座高山,因為兩山妨礙其出入。他說幹就幹,帶子孫上山,鑿石挖泥,再用簸箕運到渤海之邊。
河曲智叟笑他不自量力,枉費心機,而愚公的答覆則是,其移山計畫有子孫繼承,他死後有子,「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從邏輯上看,愚公推論並無問題,只是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把兩座山移走。但故事則用曲筆稱讚愚公,謂他的行為令操蛇之神感到震懼,天帝也為其誠意感動,派了兩個大力士背走了兩座大山。
愚公不愚,甚至可被解讀為「充滿革命戰鬥的精神」。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閉幕詞,毛澤東就大讚特讚為「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他呼籲中共要下定決心挖掉這兩座山,堅持下去,不斷工作,也會感動上帝。毛澤東口中的上帝,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在西方,「愚人」被稱為Fool,也可叫「傻瓜」。每年的四月一日,西方稱為April Fool's Day,譯作「愚人節」。但西方第一個愚人節始於何時,並不清晰;有人認為是為了慶祝春天第一天的來臨,有如中國的「立春」,與「愚」字毫無關係。
如今一般都說,愚人節的傳統始自一五八二年的法國,因為此年的前一年,慶祝新年從三月二十五日開始,一連八天,直至四月一日。
其後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改革曆法,採用格里高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即現時的陽曆),將新年日移至一月一日,但是一些因循守舊派反對改革,依然在四月一日賀新年,送禮品。改革派則愚弄他們,送他們以假禮品,暗地裡稱他們是「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
這本是法國風俗,其後吹向英國,接著又被英國早期移民帶到美國,「愚人節」成為變相的「歡樂節」、家庭聚會日,大家在這天相互捉弄,嘻嘻哈哈,而那些「上鉤的魚」,也變成別開生面的魚宴。
可見無論是中國或西方,「愚」字的貶義日益淡化,甚至另含深意。這就不能不佩服中國成語的「大智若愚」,或稱「大智如愚」,卻不叫「大智若蠢」、「大智若笨」。
「大智若愚」典出宋代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也許蘇東坡早有慧眼,看出「大智若愚」存有很大的詮釋空間,可圈可點。
從哲學上看,「大智若愚」的本意,是從《老子》引伸出來的。《老子‧四十五章》的原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酘酘」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最圓滿的東西好像還有欠缺,但其作用不會衰竭;最充實的東西好像空虛,但其作用不會窮盡;最正直的好像彎曲,最靈巧的好像笨拙,最善辯的好像木訥。這些都是中國人生哲學裡最高深的層面。
「大智若愚」,不要將「愚」解作愚蠢。《老子‧二十章》說:「我愚人之心也哉!」這個「愚」不是缺點,而是優點。
聖人的「愚」,不同於小孩或普通人的「愚」,而是一種自覺的修養,因此是大智,是一種精神性的創造。
一般人眼中的「智」,是小智,或觀察之智,即小聰明,向人炫耀,占人便宜,許多時候便有如《紅樓夢》裡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反誤了性命。
但大智則是深藏不露,在外表上看不出來,給人一種假象,說是愚蠢也可以,平庸也可以,而骨子裡則是「明白四達」。
要達到這樣的修養,老子所諄諄告誡的,便是要去除一切奢望和私念,不以物累形,不以心為形役,致虛守靜,返璞歸真。有這種「大智若愚」的境界,心態趨於平衡,氣度則見優雅,虛懷若谷,寬厚敦和,而精神也必然和諧,做一個開心快樂的人。(讀者文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