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必需品皆揚 薪資偏低又不動如山 政府不應讓民眾承擔 拿出魄力 以具體平抑措施 別讓百姓痛
油、電、學費可能都要調漲,雖然陳揆在立法院答覆質詢時表示,政府會再進一步研究後,再決定是否調整,而且官方強調是「價格合理化」、是「回復正常機制」,但昨天媒體又報導,二代健保因政府入不敷出,無力支付新增的兩百七十億元的負擔比率,民眾保費可能會調漲。

農曆年前青菜價格曾飆漲三倍,後來雖回穩,但由於國際民生物資上漲,國內物價也蠢蠢欲動,萬物齊漲應該是注定的趨勢。
此波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除了氣候,就是為了消化歐美的量化寬鬆政策所多印的鈔票,歐洲央行的一兆歐元,及美國聯準會自金融海嘯後的兩次量化寬鬆,各釋出數千億美元,都需要市場以通膨消化,黃金價格不斷飆漲,就是反映美元因過度供給所造成的疲軟。
台灣因產業結構轉型失敗,聘用人數比例高的服務業普遍低薪,公司雖有賺錢但未必願與員工分享,最低工資的調漲又無法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化,用以衡量每年是否調漲最低工資,薪水不漲,成了許多民眾的痛。
據主計處的資料,全台有超過三百五十萬的勞工,月入不到三萬元,這在中南部也許還可生活,在北部(特別是大台北)真的很難過,日前網路上有一篇自承是「月光族」寫的文章,這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詳細交代了自己的開銷比例,可見月入三萬元變成月光族,真的不是因為奢侈。
面對萬物皆漲而薪水不漲,從個人方面來看,能做的就是節省(改變消費方式等)、開源(經營副業、兼職,或參加技職訓練,提升競爭力等),但政府不應把物價上漲的壓力,丟給百姓承擔,特別是社會中下階層的弱勢族群,必須以公共政策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例如,減徵或免徵民生必需品的關稅,讓新台幣升值,推動青年返鄉工作,創造在地就業市場,必要時針對特定族群實施補貼政策,並平抑糧價、打壓房價等。
盼望政府拿出魄力積極干預民生必需品價格,否則薪水不漲而物價拚命飆漲,遲早會民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