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為亞洲友善同志城市,台北市政府創全國之先,除成立同志業務的窗口,還打算規畫「性別友善廁所」,也就是男女混用的廁所,沒有特別設計需求或設施,涵義是讓「男女生不需要被分類」;但更重要的是,如廁民眾要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人生理需求。
我贊同台北市作法,並希望全國各地都能普設。
多年來,國內的廁所設計、設施,無論機關、學校或公共場所,都把男女分開,標示牌及路線動向畫分清楚,幾乎很少顧慮「同志」,或打扮「中性」的民眾需求,往往造成不必要誤解,甚至有一名女同志,因打扮像男性,上女廁常遭人白眼,因而常憋尿而罹腎病,今年初過世。
其次,不只要考慮同志與跨性別者的需求,就性別平等而言,更普遍需要「性別友善廁所」,台灣男女廁設置比例向來不均,女廁遠不及男廁,以今年鹿港台灣燈會為例,每天湧進數十萬遊客,儘管增設流動廁所,也不敷需求,尤其我看到許多女遊客在女廁前大排長龍,特別是老阿婆焦急的模樣,真讓人不忍。
上周日我到中部寺廟朝山,只見女信徒擠在女廁前,而男廁卻不需太多時間等候。
有人會認為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後,如廁時會尷尬,或有無謂困擾,甚至讓色狼有機可趁,但世新大學去年九月已啟用「性別友善廁所」,雖然成立之初,學生不太能適應,但一學期後,大家已習慣,可見這種兼顧人權與人性需求的廁所,是迫切需要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