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身入雨林 記錄 瀕臨滅絕物種

李祖翔 |2012.03.17
2120觀看次
字級

身為地球公民,應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然而除了討論全球弱勢權益會議外,還能有什麼選擇?答案是國際志願服務!行政院青輔會舉辦的「青年國際行動All in one」,就提供國際服務、僑校服務、海外實習三種參與管道,其中海外實習的人多選擇在非營利組織服務。

為保育雨林提出研究Iban部落神聖且稀少的物種「百眼雉雞」,並在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勞越荒野保護協會實習的陳可萱,是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的畢業生,實習與研究讓她感觸深刻,返台後仍心繫當地原住民和雨林,也難以忘懷獨自進入雨林的經歷,現在成為台灣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執行祕書,更持續為地球奉獻。

獨自穿梭熱帶雨林

百眼雉雞,分布在東南亞婆羅洲、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密林,在亞洲有人認為就是鳳凰,由於不斷失去棲息地及被獵殺,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滅絕的物種。百眼雉雞對於婆羅洲Iban部落,是神聖的動物,這可從他們將雉雞求偶行為編進傳統舞蹈可見一斑。早期狩獵雉雞是為了果腹,因尊敬被吃食的動物而尊敬大自然,但隨著時代演變,青壯年外出求發展,年輕人為狩獵而狩獵,對自然的崇敬逐漸消失,年輕一代幾乎沒有人看過百眼雉雞,但他們真的不在乎曾與部落一起發展的物種嗎?

陳可萱說,從山下就能聽見山頂傳來的鳴叫聲。可是原住民卻未能看見百眼雉雞的蹤跡,為什麼?「雖然距離山頂只有半個小時的路程,不過一來得先徒步涉水,再越過他們不敢靠近的墳墓區,此外百眼雉雞很怕生,一感覺到人的靠近就會溜走,他們常常只看得見雉雞的影子。」

每天早上六點,陳可萱準時起床,將飲用水和巴塱刀放入竹籃,穿上雨鞋,先涉水,再越過墳墓區,獨自一人穿梭在熱帶雨林,到達山頂後,躲在樹背達三個鐘頭,靜靜觀察前天灑下的玉米粒有沒有動靜,「雖然衣著長袖長褲,但還是讓螞蝗、螞蟻、跳蚤和蚊子輪流叮咬,最多咬到一百多個傷口;遇過一次青竹絲,還有紅毛猩猩對我扔樹枝。」一般人認為危險的舉動,她甘之如飴,她說,自己是抱著保育雨林的心態前往,覺得山神一定會保護她的。

「本來沒有要一個人來部落做研究的,可是其他朋友都在職,只有我剛大學畢業,他們一聽說要在部落住上一個月,沒網路、沒通訊,一天還只啟動四小時的發電機,到達部落前得搭車五小時、划小舟三小時,就說分身乏術,最後剩我一個人來。」

在部落待到第八天,陳可萱想看見百眼雉雞的決心感動山神──因為她怕嚇走雉雞,要求原住民不隨行,結果真的讓她眼見並用錄影機錄下百眼雉雞的身影,「在部落的最後一周,我天天都看得到,牠們知道我的存在,有一回還轉頭看我。」

陳可萱距離牠們僅有五公尺之遙,每一次都有一隻百眼雉雞與她相處,但聽叫聲,陳可萱就能分辨是否同一隻雞。影像帶回部落,因學校放假才返鄉的年輕原民幾近陷入瘋狂,他們興奮的注視著傳說中的珍禽,在陳可萱與耆老詢問古老歷史時,擔任翻譯的年輕人也被勾起興趣,向耆老提起許多疑問,「感覺他們還是很重視自己的文化,如果能多些研究者來,讓他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和被尊重,文化絕對會得以保存,而且是經由他們自己去延續的。」

心繫人與文化感情

記錄完百眼雉雞,用過原住民為她準備的餐點後──尤其是最難忘的傳統美食炸香蕉,讓她一聽到有人喊「馬蓋(吃飯)!」就流口水──就獨自一人到雨林中散步,欣賞美麗物種和香菇。眾所皆知,當地雨林遭嚴重破壞,覆蓋面積從原先的百分之七十只剩百分之十,她一面心疼雨林的消失,一面享受在雨林中吹風的滋味,「我會爬到小樹幹上,坐著發呆、吹風,思考自己和Iban部落族人的關係,究竟此趟研究之旅,我的心是聯繫著保育這件事,抑或聯繫著部落的人?後來我認定心繫的是人與文化之間的感情。」她說。

至今她回想起部落八十六歲奶奶對她說的話都還會哭,奶奶說:「以後就看不到妳了,若今生無緣再見,我會在那座山上等著妳。」陳可萱知道「那座山」正是部落的墓園。很多人以為參與國際事務或做國際志願服務,語言是一大問題,不過陳可萱反而說:「多數時候我們用英語交談,但彼此英文都很破,講起來沒壓力,反倒好溝通;他們也教我講族語,每天傍晚,我會陪他們坐在走道上,有時聊天,有時只是靜靜聆聽他們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聽不懂卻優美動人的腔調,奶奶也覺得我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卻像她的孫女一樣,即使她有十三個孫子女,她還是很喜歡我。」

奶奶的孫女,小的和她差不多年紀,曾摟著她,對她說:「我們是姊妹!」平凡的一句話卻令她震撼不已,她說:「很少有華人來到部落,少數幾個華人導遊進來,和他們的關係也沒那麼好,其他來的歐洲人雖然互動熱絡,卻沒像他們對我那樣,心靈交流的距離如此接近。」

滿腿傷疤記錄雨林

回到雨林保育問題,她觀察到:「外界的行為,會讓部落人選擇毀滅雨林生態與部落發展,但外界的行為一樣能讓他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可貴。」她說,亞洲需要大量的棕櫚油,生活困苦的他們就砍伐雨林、改種能提高收入的作物。相對的,一有地方開始推動生態旅遊、有研究人員入住、建立保育中心,該地的雨林、物種和文化就能保存,Iban部落由於有開發紅毛猩猩的觀光區,因此紅毛猩猩是被重視的,部落還收到旅行社給的錢,讓他們將傳統長屋修繕得更美輪美奐。

所以陳可萱想透過百眼雉雞的研究,在當地設保育中心,她強調,要保育的不是某一樣物種,而是整片熱帶雨林;至於部落文化的興衰,得像台灣一樣發展部落青年回山服務的模式,「畢竟只有他們有資格且能夠延續傳統文化」。

回到台灣,她不斷憶起曾經經歷過的事,朋友看到她滿是傷痕的腳,都會問她:何苦折磨自己?她卻認為「滿腿的傷疤正是記錄雨林的方式,一旦走了,就必須堅持到底。」她曾在部落感到孤身的寂寞,卻告訴自己,哭過就得學會堅強。

她記得離開部落前,小朋友老是拉著她的手,要去河邊玩水,並且用族語問她吃飽了沒?那種單純的喜悅,讓她再度堅定自己二次到婆羅洲的信念:「當我再來時,不再是觀光客,是家人,是保育者。」

現在她在荒野保護協會任職,儘管與大學所學不符,但最初反對她涉險、反對她在非營利組織從事工時長又低薪工作的父母,開始以她為榮了,因為她正在做有意義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