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記者李碧華
本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中國建築師王澍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他教學有方,規定學生三年級前禁用電腦,所有的圖必須是手繪,還鼓勵學生用毛筆寫報告,一年級學生則必須學木工。
「像把刀,寒氣逼人」,王澍不反對這樣的形容。他說,想當年自己的學校生活就很特立獨行,進入東南大學遇到很震撼的校長—錢鐘韓,錢鐘書的堂弟,他教學生如何向教師挑戰,「你們不要迷信老師;老師可能根本沒有備課,你要認真準備的話,你用三個問題,一定會問到他在台上下不來的」。王澍正是喜歡做這樣的學生,他回憶,大二後老師基本教不了他什麼,自己進修看哲學理論,發表學術議論,還跑出去租了個房子講課。
有一次還淘氣在街上擺了兩個油桶當成裝置藝術,驚動公安和學校,惹了個大風波。
出生在新疆,王澍童年正值文革,母親到烏魯木齊圖書館工作,他萬分幸運獲得了意外的閱讀空間,進入書庫看所有被查封的書。十歲開始和父母往西安生活,古城牆的堅固、溫潤,在王澍的象山校園設計中可以窺見。
王澍自認孤傲,喜歡吹簫管,也擅長書法和山水畫,說自己是文人,只是碰巧學習建築罷了。一九八八年,他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寫道,「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康算半個」。
成名後的王澍選擇有溫潤度的傳統中國建築材料,不追求盈利,在某個七年中幾乎靠老婆養活,只做自己:「用六萬片回收的廢瓦做成,我想恢復建築的潛力、美和尊嚴。」他認為,建築師必須有文人、哲學家的素養和工匠動手建造的能力。